文化中国-守护非遗老手艺 靠技术也要靠年轻人的关注 文化中国-守护非遗老手艺 靠技术也要靠年轻人的关注 http://www.culcn.cn/ zh-cn 欢迎您使用文化中国! 欢迎您使用文化中国! 守护非遗老手艺 靠技术也要靠年轻人的关注 http://www.culcn.cn//news.asp?id=3173 发布人:admin2012 时间:2018-09-17 17:04:55 浏览:12786 “苗绣绣法多种多样,双针绕线绣是其中非常古老、复杂的一种,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曾经有六七十年,都是几乎失传的状态。” 绣娘李敏面对镜头有些紧张,她所在的雷山县丹江镇猫猫河村位置偏远,不是游客常来的地方,村子里继承的双针绕线绣法,更加少为人知。 这是百度匠心中国行贵州站调研过程中的一幕。看到年轻人们带着摄影摄像设备走进村子,李敏知道,她们的故事终于能够被记录下来,让更多外面的人了解。调研队伍中有几位格外年轻的面孔,他们来自山西、福州、内蒙古等地,年龄在19到24岁之间,很多是第一次亲身与传统手艺人接触。而这样的青年记者调研项目,正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同步展开。 别小看年轻人,他们不轻传统 从台江县城出发去施洞镇,坐完大巴车又要走很远才能到非遗传承人吴水根的家。 吴水根是苗银锻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打银已经32年了,但随着族人汉化,有段时间银匠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吴水根的众多同行和徒弟中,已经有很多人不沾银了。 吴水根告诉我们,银饰是苗家姑娘嫁妆里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套完整的苗银嫁妆包括头帽、手镯、项圈、脚钏等,重达十几斤,即使像吴水根这样的老银匠,每天打制也要耗时近50天,一年只能打八至十套。 看到吴水根可以仅凭想象而不用借助任何度量工具,就能把一块碎银子捶打成脆响的铃铛、栩栩如生的蝴蝶、弧度优美的项圈,年轻人们赞叹不已。从吴水根家里回来,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陈宇飞连夜剪出了一个10秒小视频发到了朋友圈:“太让人兴奋了,现在的青年人就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这些老手艺,并把他们的了解与认识传递给周围的人。 来自山西的李俊楠同学在参与活动之前仅仅听说过一部分比较出名的传统老手艺,“很大程度上,它们只存在于书本、电视上,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并不深入,亲眼看到比想象的还震撼,感觉自己该学的太多了。”吴水根的银饰让他惊叹,欧东花的苗绣技法更让小李说有种“跪拜”的冲动。 欧东花所在的凯里市苗侗风情园民族服饰博物馆,距离吴水根家不到半天车程,这里珍藏着她多年收集的苗绣作品。欧东花8岁开始便跟着祖母、母亲学习刺绣,至今已有40年。她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苗族传统的平绣、打籽绣、堆绣、叠绣、贴布绣、马尾绣等技艺,难度极高的施洞破线绣也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