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中华唐密心密总持法王金珂玄雷上师应邀访问泰国 文化中国-中华唐密心密总持法王金珂玄雷上师应邀访问泰国 http://www.culcn.cn/ zh-cn 欢迎您使用文化中国! 欢迎您使用文化中国! 中华唐密心密总持法王金珂玄雷上师应邀访问泰国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admin2012 时间:2024-01-15 21:27:03 浏览:773 上世纪90年代初,金珂玄雷上师大悲行愿走出深山弘扬佛法,为民疗疾,广结善缘,六度万行,护国利民。数十年来,他不辞劳苦,将和平、友好、博爱的种子播撒到世界各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弘法利生的事迹得到国际众多主流媒体和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为了响应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伟大号召,发挥佛教在文明交流中的桥梁和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作用。2015年12月,在泰中建交40周年庆典之际,应泰王国素博·巴莫亲王虔诚邀请,金珂玄雷上师派150多名弟子组成的中华唐密代表团访问了泰国,种下了菩提善因! 2023年12月,应素博·巴莫亲王再次虔诚邀请,于泰中建交48周年之际,金珂玄雷上师率领中华唐密代表团访问泰国,与泰国进行友好文化交流。 ▲热烈欢迎中华唐密心密总持法王金珂玄雷上师访问泰国 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 2022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对泰国进行历史性访问,提出构建更为稳定、更加繁荣、更可持续的中泰命运共同体。今年10月,泰国赛塔总理赴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两国就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达成许多共识。为了响应中国国家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亲诚惠容周边的外交理念,金珂玄雷上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唐密金珂曼荼罗文化带到泰国。 2023年12月22日上午,在素博·巴莫亲王夫妇及其女儿泰中与亚洲经济贸易协会会长雅娅·巴莫殿下亲自陪同下,金珂玄雷上师应邀来到曼谷市政府,与曼谷市长察查·西提潘亲切会谈。 察查市长对上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尊敬的金珂玄雷上师,八年前您曾派弟子来到曼谷为我们祈福,泰国多家权威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我由衷地敬仰您倡导‘抵制战争、杜绝暴力、保护生态、消除贫困’的精神理念。近日,听闻您应柬埔寨王国僧王狄旺长老、国会议员赛雷·科索阁下、宗教事务部部长蔡·波林阁下共同诚挚邀请,再度出山访问柬埔寨,引起广泛关注。今天,我们能从柬埔寨迎请您亲临曼谷,为泰中友好祈福加持,我们非常荣幸!泰国是个全民信教的国家,佛教信仰已经深深融入到泰国人民的血液中,我们非常期待上师您来到曼谷建设一所寺院,弘扬佛法,把唐密法种带给泰国人民,上师您有任何需求,我们将全力以赴给予支持……” ▲察查市长虔诚顶礼上师并献上圣洁的花环 上师说:“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说不同的...... 人有多大德,必有多大福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admin2012 时间:2020-10-26 10:32:40 浏览:4273 古人说,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福气,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一帆风顺。但人的福气不是天定的,而是自己求来的,或者说,是自己修来的。 福自己修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天道本身并没有偏向谁,但是经常偏爱善良的人。 春秋时期,秦穆公走丢了一匹马,被岐山的老百姓抓到,杀了吃掉了。当地的官吏很快抓到了这些人,但是秦穆公却没有惩罚他们,反而请他们喝酒。他说吃了马肉如果不喝酒,就会伤害身体。 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的时候,被敌人包围,百姓听说起秦穆公被包围,纷纷拿起武器,为秦穆公拼死作战,来报答食马饮酒的恩德。秦穆公的一念之仁,救了百姓,也救了自己。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别人好,别人自然对你好。 《诗经》写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常做好事,不为恶行,这样才能为自己求得福祉。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宋朝范仲淹,曾经在苏州买过一座宅院,风水先生说这个宅院风水很好,以后一定出大官。范仲淹听到之后,马上把房子捐出来做了苏州的学堂。 他觉得自己不能独占这么好的风水,应该把这份好福气分享给苏州的百姓,让苏州的更多读书人高中,以此来改变大家的境遇。 范仲淹有句名言流传至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是这样的品质和精神,让范仲淹家族得以长盛不衰。在众多家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时候,范氏家族整整延续了八百年。 善良的人做事惠及万物,而不和人们争抢。 不刻意为善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道德经》 “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 《聊斋志异》里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孟子也讲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是说人的善良就像水自然地往下流淌一样。 一个人行善,只是因为内心的不忍,为了给予别人帮助,而不是为了获得利益。 为了求得名利,刻意为善的人,被利益驱使,这样的善不是善。偷盗、抢劫都是在利益的驱动之下犯下的恶行。所以,伪善与恶等同。 真正的德行和善良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应...... 雅江佛教协会副会长——白玛欧珠活佛简介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admin2012 时间:2018-08-14 21:06:23 浏览:10601 白玛欧珠活佛,一九七三年出生在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年幼时便表现出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慈悲,平等心等大德特质,但也显现出特别顽皮和特立独行,言行迥异于同龄儿童,到可以入学的年龄时,家里的长辈四处寻找老师,但都没有人可以调服他。到了8岁时,他的舅舅带他跋山涉水,去远近闻名德高望重的大慈悲努索活佛处,请求给他观察因缘。努索活佛看到8岁的小白玛欧珠,脸上露出了笑容,说这是成就者洛桑尼玛活佛再来,他以后会非常好的,放心吧。 得到认证后,家族长辈用心寻找到曾经是成就者洛桑尼玛活佛座下一位很有智慧的弟子,做为他的老师,也是从那一年开始,跟随成就者白玛旺嘉活佛学习佛法,他的聪明智慧与高超的领悟力让接触过他的老师和同学都赞叹、羡慕不已,并引以为傲。 18岁时,他第一次踏入十三大光身成就圣地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如意宝晋美彭措法王,开始系统修学佛法,这一去就是12年,他精进闻思显密法要,圆满了五部大论和大圆满的修学,通过严格的层层考核,获得堪布学位,所证得大圆满的境界,得到五明佛学院院长法王如意宝,和学院副院长秋吉尼玛活佛的认证。之后遵从上师白玛旺嘉活佛的邀请,回白孜寺任堪布,负责寺院僧众教学和管理工作。 当年一起在学院修学的僧人,提到白玛欧珠,对于他当年的苦修精进,和无我利他的慈悲心与菩提心,都纷纷屈指赞叹。当年在学院时,看到新来的僧人生活拮据,没有吃的,他就把自己的糌粑分给他们,自己只留一点点。冬天家人送去被褥和棉衣,等去给拆洗时,发现被褥棉衣都不见了,喇荣的冬天非常冷,他看书、修法时冻的脸色发青,瑟瑟发抖,问他衣服被褥去哪了?他就笑着说“不知道去哪了,可能丢了吧”。原来,是有很多外地来的修行者,耐不住寒冷,兼水土不服,病倒了,活佛就把自己的被褥衣物送给了他们。 2002年,白玛欧珠活佛,前往嘎陀寺洛嘎活佛座下接受了密宗伏藏所有的灌顶与传承。 第一次拜见大成就者蒋阳龙多加参尊者(阿秋法王)时,尊者非常高兴的说:“今天洛桑活佛莅临,这是一个吉祥的预兆” 阿秋法王为白玛欧珠活佛亲笔书写授记,并告知:“度化众生的因缘在白山黑水之间”。于是当年32岁的白玛欧珠活佛,一句汉语都不会说,就这样拿着地图,观察因缘,千里迢迢只身来到汉地,开始了他弘法利生之旅。十几年走过来,其中艰辛不言而喻,他的上师五明佛学院第一副院长秋吉尼玛活佛,亲自...... 拯救母语,传承文化——白玛欧珠活佛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admin2012 时间:2018-07-10 10:55:01 浏览:9770 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白孜村白孜寺,有这样一位活佛,他不仅佛学造诣和慈悲远近闻名,还特别重视保护本民族文化,并身体力行地在藏区开展“拯救母语行动”,他就是白玛欧珠活佛。 藏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中国的语言文化渊远流长,继承和发展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是传承其历史文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如今,由于受到文化多元化的影响,系统学习藏语的机会越来越少 ,学校里也以教汉语普通话为主,年轻一代藏族青年往往都是藏语中夹杂着汉语,藏语不纯正、汉语不标准。白玛欧珠活佛意识到拯救母语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佛教的三大分支之一——藏传佛教能否以无谬的方式得以传承,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文化兴盛。 多年来,白玛欧珠活佛致力于弘扬佛法和母语教授上。他主张,每个人都要学习汉语,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同时,也要认真学习藏语,因为如果有一天,没有人看得懂《大藏经》,只知道烧香、拜佛、求平安、发财……那么,祖先们留给后世的文化瑰宝将成为一堆废纸。他要求孩子们从小爱国、爱党、爱教,做一个心怀苍生、有格局、有担当的新时代藏族青年。学习习近平主席讲话:“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强则民强,民族兴盛则国家兴盛,民族与国家实为一体并存,一定要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下来,使之历久弥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文化基础。 法国作家都德说:“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白玛欧珠活佛,重视文化传承和身心教育,并一直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他慈爱的笑容,默默付出,滴滴汗水融进了他的利国利民、利益众生的广大事业中,相信有一天,他身后定会绿树成荫、硕果累累。 诵持大悲咒的功德: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admin2012 时间:2018-07-23 12:08:19 浏览:10979 益西彭措堪布: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大悲咒的影响:汉传佛教中,有一个知名度和普及率最高的咒语,就是大悲咒。她在汉地弘传的历史极为悠久,从唐代翻译《大悲心陀罗尼经》之后,大悲咒就广为天下僧俗所持诵。由此显现的感应事迹和所获得的成就,多如天上的繁星。这个神咒是汉地丛林功课之一,每天清晨在全中国大大小小的寺院中,四众弟子都要在大雄宝殿念上一遍大悲咒,来祈求观世音菩萨和大悲神咒的加持。   大悲咒的修法与功德:有关大悲咒的修法和功德,完整地记录在《大悲心陀罗尼经》里,这是一部观世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对大悲咒所作的重要开示集。想了解大悲咒、修持大悲咒,这是必学的经典。但很可惜,《大悲心陀罗尼经》很少有人宣讲,导致一般人对大悲咒的了解非常缺乏。比如,一谈起大悲咒,只知道大悲咒治病非常灵感,除此之外的功德都一无所知。其实,大悲咒的功德如同大海,治疗疾病只是这功德海洋中的一滴,在这之外还有更深广、更究竟的方面,不论是消业障、生净土、增福慧、除灾厄,或者成就增上生、快速登地成佛、利益众生,大悲咒都具备极其广大、圆满、无障无碍的功能,因此称她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修持方面,比如持咒的发心不广大,只知道为自己一人求现世去病、消灾,不知道发菩提心、解救一切众生的苦难,导致不能和大悲陀罗尼充分地相应。而且,一些修持要领不清楚,比如不懂得受持斋戒,以戒力扶持来修大悲咒。   所以,有没有经过如法闻思,在实修上会出现很大差别。如果不了解大悲咒的功德,或者认识肤浅、狭窄,那就难以生起很深、很坚固的信心,这样持诵大悲咒的欲就不强(也就是修的动力不足),没有一股全神贯注、一心融入的气象。相反,了解得全面、深入,看到了大悲咒方方面面的利益、深广不可思议的利益,由这种面面观,视野极广大、极深远的观察,我们对大悲咒的信心和尊重心一定会像雨后春笋那样勃然发起,随之而来,欲和精进自然能生起来。这不是从外面,而是从自己内心里生起这样的善心,自己会像获得如意宝那样,天天想持大悲咒,一持起来就有很足的信心和很强的欢喜心。这样修的果就非常大。   其它像调整发心、受持斋戒、身心诚敬等方面,都是要事先了解,再如法熏修,功德就可以成倍增长。   为此,我们讲解《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部分重要内容,为很多人修持大悲咒提...... 首届佛教文化与科技创新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admin2012 时间:2016-11-21 12:18:14 浏览:10505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与发展,2016年11月19日上午,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和爱国者诚信联盟共同主办的“首届佛教文化与科技创新研讨会”在北京行宫国际酒店隆重举行,世界首创黄金版乾隆御书《心经》正式问世。   本次活动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张泽群主持,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为研讨会发来贺信。参加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武警部队原副司令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刘红军中将,解放军原二炮副政委、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会长程宝山中将,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宗教学会原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楼宇烈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原主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杨曾文名誉学部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希清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中金基业集团董事长常文光,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原副所长任大援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武警部队政治部原副主任张补旺少将,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民进中央原副秘书长吴新秋,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专家团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佛涛,北京龙泉寺国际弘法事务执行长贤清法师,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馆长圆持法师,全国政协委员、爱国者诚信联盟主席、爱国者集团董事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冯军,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书平等共计300余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新闻媒体记者等。   首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希清教授宣读了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北师大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的贺信。许会长在贺信中说,佛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应用科技创新弘扬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常文光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讲到:龙泉寺《“贤二”动画系列》在第...... 弘一法师给青年学佛者的四点建议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admin2012 时间:2016-08-08 17:48:53 浏览:9028   一、惜福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   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我记得从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时,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我念熟了,以后凡是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而且我的母亲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当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这因为母亲和哥哥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至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   诸位可晓得,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啊!   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二、习劳   “习”是练习,“劳”是劳动。   诸位请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他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对于身体也一定有害无益的。换句话说,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健康。而且我们要晓得: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惟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      三、持戒   我们不说修到菩萨或佛的地位,就是想来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   可惜现在受戒的人虽多,只是挂个名而已,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却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所以我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至于现在一般传戒的情形,看了真痛心,我实在说也不忍说了!我想最好还是随自己的力量去受戒,万不可敷衍门面,自寻苦恼。   戒中最重要的,不用说,是杀、盗、淫、妄,此外还有饮酒、食肉,也易惹人讥嫌。至于吃烟,在律中虽无明文,但在我国习惯上,也很容易受人讥嫌的,总以不吃为是。   四、自尊   “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 学诚法师:“傻人”为什么有福?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admin2012 时间:2016-08-08 17:45:20 浏览:7499   「傻人」为什么有福   你听说过复制快乐吗?你知道如何播种快乐吗?你知道“傻人”为什么有福吗?   《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与梁惠王有这样几句对话,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曰:“不若与人。”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梁惠王曰:“不若与众。”这几句对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欣赏音乐所获得的快乐,比不上和众人一起欣赏音乐所获得的快乐。与少部分人欣赏音乐所获得的快乐,比不上与多数人一同欣赏音乐的快乐。懂得分享,快乐就会增长。   英国作家王尔德有一篇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于是在花园四周筑起高墙。从此,花园里只有冬天,一片荒凉。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随之而来,园内恢复生机。后来巨人醒悟了,他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一同分享漂亮的花园,从此,快乐无比。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把你的痛苦与人分享,你的痛苦将减少一半;把你的快乐与人分享,你的快乐会增加一倍。”春天和冬天、快乐与痛苦,原来就在一念之间。      她是一位传奇人物,一生跨越了3个世纪。她是一位现实中的菩萨,百年人生,尽献他人。她叫许哲,1898年出生于广东,抗战期间,在一个反战的国际救伤队里做义工,抗战结束后,开始义务照顾贫病的老人,还自己办养老病院,免费收容老人。别人盼富贵,她却爱清贫,一天只吃一餐素食,穿别人不要,甚至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衣服。她的一生,除了当秘书那段时间,其余工作都没有薪资。101岁时,她皈依了佛教,全身心依止阿弥陀佛。2011年,她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14岁。她将自己全部奉献给无依无靠的贫病老人,收获的是健康、长寿和快乐。也许,有些人会认为她“傻”,社会上有句话叫“傻人有傻福”。天地间自有公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舍得下种的人,哪会有秋天金灿灿的果实?诚心为他人付出,才会有快乐的回报。   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有效地寻找到快乐?答案是随喜别人和赞美别人。随喜是佛学术语,见到他人行善,看到别人成功,我们为他而欢喜,犹如自己行善,自己成功一样。随喜他人的人,是光明的,是在破除阴暗的嫉妒心。《四十二章经》中,佛陀有个比喻:“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自己手中的火炬可以传送给很多人,用来熟食或祛除暗冥,自己不仅没有丝毫损失,相...... 《楞严经》传入中国的曲折故事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admin2012 时间:2016-08-08 17:36:17 浏览:7778      《楞严经》传入中国的故事   《楞严经》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其盛名先至。因在隋朝(581—617年)时,有位梵僧见智者大师(天台宗的创始人)所立三观,便谓与天竺之《楞严经》意旨极相符合,于是智者即日日向西遥拜,祈求此经能早日传来中国,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终无缘得遇。一百多年后,此经终于在唐朝时传人中国。   传来之过程,颇为曲折。原来《楞严经》本藏于龙宫,因龙树菩萨至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披阅之下,叹为稀有,特默诵而出,以利阎浮众生。而且录呈《楞严经》的国家,亦视为稀有之法宝,藏诸国库,珍视异常,禁止传出国外。有一位印度僧侣般刺密谛法师,在携带此经闯关时被查获。后来他将经文缩写在丝绸上面,用蜡封好,然后割开臂膀藏在里面,等伤口平复后,终于顺利的通过关卡,航海将《楞严经》传到中国,故又称其为《血渍经》。      般刺密谛法师于大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抵达广东省,适与被武则天所贬的丞相房融相遇,那时房融是广州的太守,于是他请般刺密谛法师在广州制止寺和另二位法师——弥伽释迦和怀迪,一同翻译这部尊贵无上的宝典,而他自己为其润色。经译成后,般剌密谛法师速回本国,以解边吏之乱。因他潜藏出国,国王罪责守边官吏,故速回,愿以自身承担其罪。   后房融将这部巨典,献于武则天。因当时有《大云经》伪造的风波,所以武则天将此经存在宫中,未有流通。后来神秀禅师为国师时,在宫中受供养,有一天发现此经,大师认为此经对禅宗有价值,将其流通于世。所以这时,中国才流通《楞严经》。 佛教是迷信吗?是宗教吗?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admin2012 时间:2016-08-08 17:31:26 浏览:7442     社会上还有人这样说:“信佛是迷信,佛法是宗教……”说这些话的人根本没有研究过佛法,根本不了解佛法。其实,佛教不是迷信,也不是普通的宗教。佛不承许有造物主,也不承许有主宰。佛、菩萨都是老师,是来引导众生的,只是教你解脱的方法。他不是造物主,也不可能主宰你。   若是你理解为“佛创造了一切,一切都是佛赐予的”,那就错了!若存在那样一个“佛”,一切都是他造的,都是他赐予的,自己的生命、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这样,佛教就跟普通宗教没有差别了。   但是,佛不是这样的。佛法里讲皈依三宝,其中的“皈依佛”就是以佛为究竟的导师,我们要解脱、成就,佛教给我们解脱的方法,引导我们怎样成就。我们按照佛讲的方法和要求去做,就能解脱,就能成就。否则,即使你天天拜佛、供佛,但是自己不学、不修,你也解脱不了,成就不了。佛不主宰你,不能掌握你的命运。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自己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佛教的立场。   佛教不是普通的宗教,但世人为什么把佛教放在宗教的行列里呢?这主要是我们这些信佛人、学佛人造成的。很多学佛人、信佛人都把佛当成神了,把一切都交给了佛,忙着天天供佛、拜佛,求这个暂时的利益,求那个究竟的利益,也不按佛的要求去做,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佛的身上。你把佛当神了,自己的命运让佛来掌握,这样就跟普通的宗教没有什么差别了。现在很多人信佛确实是迷信,学佛确实和那种普通的宗教一样,没有差别。   佛有色身佛和法身佛。色身佛是假佛,法身佛才是真佛。法身佛就是指我们自己的自性,就是觉性、智慧。什么叫佛?“佛”是智慧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金刚经》云:“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所以色身佛不是真佛。我们成佛,也就是要回归自性。自性是真佛,智慧是真佛,觉悟是真佛。回归自性了叫成佛。(达真堪布) 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大得无法用语言描述!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admin2012 时间:2016-08-03 07:59:43 浏览:6401     金刚经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宋朝时候,苏州有个朱进士,从来没有听到过佛法。一天,在游虎丘山时,听佛印法师讲金刚经,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时,心里甚为高兴,因此就想研究金刚经的要义。   有一天,午睡时梦见一个公差押着五个人过去,朱也跟着他们走了二里多路,到一条大街,进入小巷内一户挂着布帘子人家厨房。桶内有汤,前面五个人都喝了汤,朱进士也想饮一点,公差却大声说:“听佛法人不能饮。”就一惊醒来。   午睡起来,随便到街上散步,看见小巷内有户人家和梦中所见相同,就叩门进去看看。主人见进士来了,慌忙接待,进士问:“你家厨房里有什么事。”主人回答说:“生了六只小狗,其中一只是死的。”朱进士听了吓得汗流一身,自思如不闻佛法,也投胎作小狗了。从此不研究文章,专心读诵金刚经了。   到八十九岁八月十五那天,请诸山道友话别,在后园树枝上说偈后化去。偈曰:八十九年朱公,两手劈破虚空,脚踏浮云粉碎,立化菩提树东。   冒宗起曰:人生五浊数十年,一日十二时中,一念一动,造作恶业,刹那间不知凡几,大约一生之中,贻数世之业,业愈多则劫愈深。朱公若一失足,犬业满时,又不知复轮何物。   语云:“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朱公得闻佛法,是在听佛印法师讲经,故如来最重为人演说。 佛陀流下三滴泪,震动三千大千世界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admin2012 时间:2016-08-01 23:26:54 浏览:4583   《旧杂譬喻经》中讲过一则公案:有一次,佛坐在树下为无数人说法。其中有人证得须陀洹果,有人证得斯陀含果,有人证得阿那含果,有人证得阿罗汉果,这样的人不计其数。   此时,佛陀脸色无有光彩,像是特别忧愁的样子。阿难问佛是何缘故。佛陀说:就像是商人,持价值千万珍宝外出经商,路上遇到盗贼,被洗劫一空,赤裸身体呆在路上,你说愁不愁?   阿难回答:很愁。   佛对阿难说:我从无量劫来,千辛万苦修持正法,欲救度一切众生成佛。但现在我成佛了,却没有起到真实作用,难道我能快乐得起来吗?   阿难问:不是很多人,已证得声闻圣果了吗?   佛陀说:如同一家人,生了十几个女儿,却没有儿子的话,就不能支撑门户。同样,我虽有阿罗汉无数,可他们都不是我的儿子,不能坐在树下顿悟成佛,不能把佛法传承下去。   说完,佛陀流下三滴眼泪,三千大千世界为之震动,数不清的天、龙、神、人等,都发起无上菩提心。   这时,佛陀的面容立即端正和悦,放出无数光明,照亮四方,欢喜地说道:我的教法后继有人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发菩提心的重要。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任何一个善根,纵然像阿罗汉那样,从三界轮回中得到了解脱,也不算是特别殊胜。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致认为佛教是迷信的人!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admin2012 时间:2016-08-01 21:37:19 浏览:4739 弘一法师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 一、佛法非迷信 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异之现象,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但佛法本来面目则不如此,决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予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故知他人谓佛法为迷信者,实由误会;倘能详察,自不至有此批评。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宗教。此说不然。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三、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非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墙。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探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义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但苦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四、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 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 《金刚经》中最精华的十句话,值得细品!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7-29 21:28:01 浏览:4969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经书之一,经题的意思为:“以金刚不朽之身和超卓智慧之志,渡达彼岸。”以下经句为其精华,读通此经,即可开悟。(文中部分释义来自南怀瑾先生)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3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4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5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该无任何执著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6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著、对众生的执著、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7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8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9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 佛教四大菩萨的坐骑及含义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7-25 22:24:53 浏览:4309   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而这四位菩萨的坐骑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所象征的含义也有区别。   文殊菩萨的坐骑是口首仙的青狮。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与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   普贤菩萨的坐骑是灵牙仙的六牙白象。与骑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同为毗卢遮那佛之胁士,合称为“华严三圣”。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佛教称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   象自然象征力大无比,也就是说,我们行动的时候,一定要坚韧不拔,有大无畏的精神,才能成功。   观音菩萨坐骑的是金光仙的金毛犼,又名“朝天吼”。 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 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又有文献记载,观世音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吼”。犼是什么动物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犼,兽名,似犬,食人。”据说,犼凶猛异常,别说吃人,连蛟龙都不是它的对手。清代东轩主人的《述异记》中记载:“东海有兽名犼,能食龙脑,腾空上下,鸷猛异常。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辄不胜。康熙二十五年夏间,平阳县有犼从海中逐龙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见三蛟二龙,合斗一犼,杀一龙二蛟,犼亦随毙,俱堕山谷。其中一物,长一二丈,形类马,有鳞鬣。死后,鳞鬣中犹焰起火光丈余,盖即犼也。”   地藏菩萨,像以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为坐骑的,名号曰:“谛听”。谛听又称“独角兽”,“地听”,“善听”,乃九华山镇山之宝,相传为金地藏菩萨坐骑。金地藏卓锡九华,立志修行,因有谛听昼夜相随,处处逢凶化吉,终成佛法。佛教尊称谛听为神犬,后人缘其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是佛门传言和民间演绎而存在下来的一个图腾和圣物。   谛听集群兽之瑞像于一身,聚众物之优容为一体,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 学会随缘是人生大智慧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7-22 22:11:16 浏览:4709   随缘,道教佛教语。谓道佛应众生之缘而施教化。缘﹐指身心对外界的感触。用现在的话说,人遇到的,不管是逆境、顺境,都要安心接受;随后,逆境,则用正面的心态去面对,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走出逆境;顺境,则用感恩的心态去享受、幸福。   道教佛教认为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使身心受到感触叫作“缘”,因其缘而发生动作称“随缘”。可是,自古以来,很多高人,一生遇不到缘。遇不到缘怎么办?他们自修,于是成功。没有缘的时候自度,有缘的时候帮助众生,缘绝不强求。   人们随缘,莫强求。如果你强求,一定会产生烦恼,所以,纵然是利生、利益众生的事情,也都要看缘分,信奉“随缘而不攀缘”。   随缘,你的心是清净的、平等的,生智慧不生烦恼;攀缘,心不清净、心不平等,生烦恼不生智慧。   “随缘”,常常被一些人理解为不需要有所作为,听天由命,由此也成为逃避问题和困难的理由。殊不知,随缘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随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透支人生的顿悟。随缘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缘”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成立,若能随顺因缘而不违背真理,这才叫“随缘”。生活中,常有人会有这样的感慨和迷惑:“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我?”“为什么有的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会是这样?”若从随缘的角度看,不喜欢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欢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缘分就是缘分,不需要任何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是有事必有缘,如喜缘,福缘,人缘,财缘,机缘,善缘,恶缘等。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随缘是一种平和的生存态度,也是一种生存的禅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放得下宠辱,那便是安详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便识得有事随缘皆有禅味。在这繁忙的名利场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闲,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日久功深,你便会识得自己放下诸缘后的本来面目:活泼泼的,清静无染的菩提觉性。人们获得缘不是靠奋斗和创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领悟去判断。   随缘,是...... 每天打坐十分钟,竟然可以如此神奇!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7-21 21:46:08 浏览:4898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   每天忙于工作、事业、应酬   已经占据了人们绝大部分的生活   身体疲累,精神紧张,甚至亚健康   这些都是身体告诉你的信号:   该静下来了!去感受一下心灵的声音!   禅修打坐   是净化心灵的一种方法,   是体证规律、了知身心   万物无常的一种方法,   也是修得慈悲心、舍离心、   平衡心、平等心的方法。   禅修打坐四大好处   其一,禅修打坐能够强健身体,修复身体的亚健康状态,提升五脏六腑的功能。   其二,禅修打坐可以提升生命的气质,塑造健康、美丽的体态。   其三,禅修打坐能缓解压力,释放焦虑、紧张、烦躁、不安的情绪,使整个生命感受到平静、喜悦、自在和安心。   其四,禅修打坐能够开启内在的智慧,引导人们反省自我,觉知生命的存在,达到解脱。   在静坐中修复生命能量   缓解压力,释放焦虑   开启内在的智慧!   如法修行 自在解脱 佛弟子宁舍生命也不能做的四件事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7-15 22:01:05 浏览:4538   宁舍身命,不谤正法;宁舍身命,不谤圣贤。宁舍身命,不近恶友;宁舍身命,不犯净戒。                       ──《大宝积经》   在这个世间上,什么东西最宝贵?有人说:‘钱财最宝贵!’事实却不尽然。何以见得呢?一个人平常都是‘要钱、要钱’,如果有一天,他身怀鉅款掉到水里去,他还是会喊:‘救命!救命!’他不会说:‘救我的钱!救我的钱!’所以落水的时候,还是性命重要。等他上了岸以后,才会说:‘我的钱呢?’可见得‘身命’比金钱重要。   其实,比身命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像古代的圣贤侠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义对他们来说,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多少的志士豪杰,为了理想、为了主义、为了自己的信念,宁可以舍弃性命,也要完成自己的志愿,这些理想、信念就比自己的性命重要了。   在《大宝积经》里,提到四件事,是佛弟子宁可舍弃性命也不能做的。是那四件事呢?   ‘宁舍身命,不谤正法’,正当的宗教、正当的真理、正当的佛法,因缘、因果、业力、空性、般若等都是正法。你可以不懂什么是正法,但不能批评毁谤,例如:‘我不相信因果’、‘我不相信因缘’,这样的言语是不可以妄说的。   ‘宁舍身命,不谤圣贤’,毁谤圣贤,罪过很大。因此宁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可以毁谤世间的好人好事。   ‘宁舍身命,不近恶友’,宁可牺牲生命,也不亲近恶人,自己的道德人格就不会有缺损。如果为了保命而去亲附恶人,帮他做坏事,因果业报是不堪设想的。   ‘宁舍身命,不犯净戒’,一个人受了戒,如: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人的生命,让他人的生命获得保障;不偷盗,让他人的财产获得保障;不邪淫,不侵犯他人的身体名节;不毁谤、不妄语,不让他人的名誉受到损毁;不吸毒,不伤害自己的身体,进而不伤害自己的家人、朋友。这些都可以做到,就是‘不犯净戒’了。   人的生命活得再长久,都有期限;只有积集福慧资粮,才能使我们今生得到法乐自在,也能在未来的生命里,所求如意,处处与善人聚会。 揭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秘密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7-12 22:15:43 浏览:4304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是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古语,或说“俗话”,那些传颂至今的古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都是人们在千百年来长期的生活观察中,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如果总结的规律不准确,人们也不会说出来,即使说出来后来的人们也不会相信并往下传承,所以,大难不死者必有后福,即使不是百分之百,也必然是绝大多数都是这样,这是客观事实,这是客观规律。   有些人对此就会有些疑问,大难不死这是偶然,必有后福这是必然,偶然怎么会与必然联系到一起了呢?换句话说,大难不死那是他幸气好,偶然一次的好幸气为什么会必然带来以后连续不断的好运气呢?就比如一个人偶尔一次中了大奖,难道从此以后就会好运连连吗?没有这个道理呀。其实,这是表面上看来没有道理,实际上却是很有道理,关键之处在于,这里的“偶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们往下会仔细分析。   为何会有大难呢?大难为何会不死呢?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台湾曾经出过一次空难,机上所有人员除了两个人之外全部遇难,后来一位大师(好像是道家的)观察因缘后说出了其中的玄机,原来在前世,这次飞机上的人都是一伙强盗,他们曾经开了一个会,商量如何抢劫并血洗一个村庄,所有的人(强盗)都到会了,但是后来在实施抢劫的时候,有两个人良心发现而没有参加,这两个人就是后来的空难幸存者,因为参加会议了,所以后世遇上大难,因为悔过而没有参加洗劫,所以后世大难不死。至此就真相大白了,遇大难者必是前世有杀生之恶因,大难不死者必是前世有悔过自新之善举,所以,大难死者实是必死,大难不死者实是必不死,是必然,不是偶然。   那么,大难不死者为何必有后福呢?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大难不死者必定是前世有悔过自新之善举,也就是说,他必定是自此之后就开始走上断恶修善之路,他的后半生就会作了很多的善事,积累了很多的福德,这些善因做的时间比较晚,果报成熟的时间自然也会比较晚,一般都会在“大难不死”之后逐渐呈现出来,这也就是所谓的后福,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难不死者必有后福的道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能明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规律,其实就是三世因果的规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改过自新就有大难不死之报,断恶修善就有后福之报。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古语,其实隐含着因果报应之理,这...... 南怀瑾:世界上最可怕的魔是“佛魔”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7-08 22:00:02 浏览:4636   如今社会,许多人学佛却反而学的一身“佛气”。如南怀瑾先生所说,真正的大乘道是不用装成学道的样子的。且听听南老如何开示学佛之路。   就像我说许多学佛的人,一脸佛相,满口佛话。有同学讲电话,跟对方说要“供养”什么东西,我在一旁听了就骂,讲什么“供养”,讲把东西给了人就是了嘛,偏要用“供养”,为什么满口佛话。学佛久了以后,讲起话来就用另外一套术语,这就是学佛不通。   大乘菩萨学通了的,嘴里没有这些术语。什么“般若”、“供养”、“布施”、“因缘”都是术语,你跟不懂的人就不能用这套,要用普通的话来讲。很多朋友对我说,来这里跟你聊聊很好玩,可是你那些学生不正常。我说,对!这些学生不正常,满口佛话,一身佛气,非要作个庄严的样子出来不可,多讨厌!所以社会常看我们这一群人是疯子。   学了佛法容易被法困住的,任何一行干久了就有职业病。像我当老师当久了,就爱骂人了,看人都不对劲。我一出去到外面就随和得很,像前一次,人家一定要请我吃饭,还请了教育部的次长作陪。吃完了饭,这位次长对我说,“老师啊!我学了个东西,你终席没有喝过一杯酒,没有吃过一点东西,没有说过一句话。”人家敬酒我也要举杯作个样子,每一道菜我也沾一点就放下了,人家说什么我就说“好,好,是啊,是呀,谢谢”。我决不会像你们一样,摆个道貌岸然的死相,犯职业病。人家恭维我世界闻名,我就说没这回事。说我学问好,我就说我是跑江湖的。说我懂禅,我就说“我只懂馋,来来来,快吃,快吃”。   我一再说,学佛是学解脱,学道是学逍遥,结果很多学佛的人既不解脱又不逍遥。维摩居士告诉我们要解脱要逍遥,怕你被法困住了,所以他跟着说,“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你学佛学得满嘴佛话,满脸佛气,那就是众生颠倒。本来好好一个人,又油漆上这么多东西。人生已经被很多绳子捆起来了,结果想解脱这些绳子,又到解脱绳店里买了些绳子,菠菜(般若)啊,金菇(真如)啊,再往自己身上捆。所以说:法想也不对,法想也是颠倒。一念颠倒就是大毛病,还是要丢离。   真正的大乘道不用装学道的样子——《维摩诘和花雨满天》   像有些年轻人一来就要行跪拜礼,你有恭敬心一进门就看出来了,打个招呼就好了嘛!不须要来这个,害我还得跪着还礼。你规规矩矩学佛,好过跟我磕...... 慧净法师辑录:《善导大师语录》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admin2012 时间:2016-07-08 15:27:29 浏览:6532   《善导大师语录》,由净土宗善导流导师慧净法师辑录自大师《五部九卷》(善导大师全集,简称「善全」),总含约百余则法语,及百余则偈语,大分三篇:「本愿篇」、「法语篇」、「偈语篇」。   代 序 一、本愿篇--本愿释 二、法语篇 三、偈语篇 净宗法师 《善导大师语录》,由净土宗善导流导师慧净法师辑录自大师《五部九卷》(善导大师全集,简称「善全」),总含约百余则法语,及百余则偈语,大分三篇:「本愿篇」、「法语篇」、「偈语篇」。此「语录」具有以下两大特色: 一、收录法语,简明扼要。收录善导大师最要简明、典型的法语,便于读者迅速把握善导大师思想精髓。 二、编排组织,浑然一体。巧妙显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净土宗根本宗义。其中「本愿篇」之全部,「法语篇」之第一部分、「偈语篇」之第一部分,尤其重要。多数法语、偈语之前加有小标题,寥寥数字点明当则法义核心,易持易记;每则法语的前后编排,并非偶然,而往往体现了法义展开的次第。这些都是应该细细注目之处。 辑录《善导大师语录》,自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要求对每一则法语,乃至对善导大师着作的每一文每一句,必须有如下三个层次的无误理解: 一、对法语文句本身的无误理解。 二、结合上下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无误理解。 三、把握大师根本思想、精神实质的无误理解。 三个层次,立体交叉,相互融通。在此融会贯通、无误理解的基础上,精心选录法语,加以组织条理化地缜密编排,最终形成《善导大师语录》,不仅宗旨突出,充分体现善导大师「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根本思想,而且各则法语法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浑然一体。 一、本愿篇--本愿释 ...... 人有千算,天则一算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7-07 21:24:39 浏览:3576   “人有千算,天则一算”!   这句极具警示的道家话语,源自于浙江省嘉兴市乌镇的修真观。   修真观是江南三大道观之一。大门正中悬挂一个大算盘,细看,有颗算珠不上不下,从左往右数第九位,从右往左数第五位,意九五之尊。不知这是否隐喻道教文化,张扬神之神算,推演人的定命,也许寓意人之善只在一闪念间吧。两旁有一楹联:人有千算,天则一算,且前一个“算”字故意写错。道出人算不如天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谋事在天,成事在人。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料想不到的意外事,完全无法做合理的解释,或许这就是我们人所说的神吧!所以,人的营谋计算,时常会失灵,时常会失策,因为人总忘了老天也有一算。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小算盘,算计着别人,算计着自己。人有千算,天则一算,算去算来,一枕黄粱再现。   人算不如天算,天的一算是什么呢?是一个人的德。德,能守护一个人的一生,德,亦能帮天生坎坷的人化险为夷。   现在很多人喜欢找人算命,其实算命至多只能做到算得准,但不能避开的。当然,在一些小的方面,知道了就可以作些预防,或起到趋吉避凶的作用,但也只不过是把它推迟了,或转化成其他灾难了,真正的大事是躲不开的。人的富贵贫贱,穷能寿化,其中以寿元最难算得准,因为它涉及八字以外的多方面因素。   例如人们常说:积德可以延寿,损德则减寿。亦有食禄尽则命尽之说。   《诗经》上也讲:人应该时常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不合天道。很多福报,不用求,自然就会有了。因此,求祸求福,全在自己。   虽然说是上天注定,但是还是可以改变。你只要将本来就有的道德天性,扩充起来,尽量多做一些善事,多积一些阴德,这是你自己所造的福,别人要抢也抢不去。   《易经》上也有为一些宅心仁厚、有道德的人打算,要往吉祥的那一方去,要避开凶险的人,凶险的事,凶险的地方。   如果说命运是一定不能改变的,那么吉祥又何处可以得到呢,凶险又那里可以避免呢? 《易经》开头第一章就说:经常行善的家庭,必定会有多余的福报,传给子孙。   怎样行善积德。行善积德,就是做好事、善事、与人为善,一切以慈悲为怀。有的人认为,行善积德,只有拿钱物救济贫苦人,或捐献钱物。其实这只是行善的一种方式,无钱无物者可以出力,如扶老爱幼,乐于助人,为病残老人做好事,救...... 为什么做事太绝报应来得快?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7-05 12:41:38 浏览:2356   有的人老了才得死,有的不老就死了,现在二十几岁死的人多了,没经过老。有时候他八苦交加,我说:“你可能断老苦。”他说:“为什么?”我说:“你可能早死。”他说:“为什么呢?”我说:“你做的事太绝了。”人做的事情太绝了,死得就快,他自己把寿命减短了。有没有这样的人?咱们这里很多啊,不过你们不敢说。那么对着自己亲友,可以跟他说:“多做好事,才不会缩短你的寿命。”    车祸好像没什么因果,哪会没因果呢!为什么人家不出车祸,你就出了?为什么人家在那个时候就过得去,那么一剎那间你就过不去?说炸弹没眼睛,我说炸弹有眼睛,好多人被炸弹摔出去很远,他就不死。有一个人不是被炸弹炸死的,他自己从床上滚下来就摔死了。当时炸弹把他摔出很远去,好几百步外,从空中摔下来,他不死啊;反而在床上梦颠滚了下来,就摔死了。他睡在床外头,他妻子睡在床里头,这一翻身摔了下来,就死了。生死好像也不是跟环境有什么关系,这也是不可思议,什么不可思议呢?   业果不可思议。   这十二因缘念起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死。这十二因缘,因什么? 缘什么?因着无明欲色,缘着父母。欲界一有,生了色、声、香、味、触,都是你所缘的境界,这就是因缘。这个因缘咱们讲了两种,一个现在的因、未来的果,一个过去的因、现在的果,叫做果中有因,因中又有果,因果循环不停。   咱们做一件事,这个是因,这个因一定要结果;如果是好事,结的是好果,现在结、未来结,永远是要结的。有没有有因无果的呢?也有。这个有因无果的情况很多,像在过去造了很多的业,一定要结果受苦啊,但是我不孵育它,不给它生长的水土条件,果就结不成了,它就死了。我过去造很多的业,我要受苦还报的,我现在不培育它了,另外有一个好因,我培育那个生极乐世界的因;你那做恶的恶果恶因,是你们孵育它,它愈来愈大,惑愈造愈大,受报才会愈大;如果我断了惑,不造业了,等于那个果淹死了,我也就不会还报。   有因无果,就举这么个例子,如果我种下一个,不一定种下去都会成长,要是碰到天干、水土不服、人工不到,就不结果了。粮食打不成,没果啊,种是种了。有因无果是...... 详解佛教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7-04 20:57:14 浏览:2331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般舟三昧、闭关禁语、朝山参访等。今总括僧信二众的修持项目,简述数条如下:   一、四念处:透过专注的观察身体、感受、心念、心念的对象等变化,就能对自己的行为、情绪、思想和意志有高度的自觉,进一步觉察到我们的一切执着、一切贪嗔和无明。所以,四念处的修法从“缘六根、六境而生六识”开始,不排斥一切见闻觉知,于“可念六境不起乐着,不可念六境憎恶”;不是厌离人生、厌离社会,或逃避感情世界,更不是出离社会而跑到深山林内隐遁的方式。四念处是闹中取静,以社会为道场,感情世界为关房的随缘任运修行法。   二、般舟三昧:是一种“佛立”、“常行”的修持法,在为期三个月的修行中,不坐不睡,只可立可行,累时靠在绳子上假寐。   三、闭关:在佛门中修行,快则十年,慢则二十年以后,方具闭关资格。因为闭关除需要人护关外,更应注意本身的修持基础具备与否,以及对经教义理的了解深入等。如果一开始学佛就要闭关,何功何德要人来护关。尤其闭关前半年要有大德开导、教化;如果没有正念、发心,也不可以闭关,要会用功才可以闭关,所以佛门有云:“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闭关不可以当儿戏。   四、持午:即过午不食。修行中,少食有助精进用功,因此有因缘的话,可以在修行过程的某一个阶段体会一下,但不可标榜过午不食。尤其在佛门中,自己修持,也要尊重别人不同的修行方法,所谓方便有多门,各有各的修行法门,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彼此应该互相尊重。   五、参学:又称参访,就是到其它丛林道场参访学习,每一处一住三至五年,再换一个地方,也是三、五年,又再换一个地方,如此经过一、二十年后称为老参。如果不经过参学,规矩不懂,也没有威仪,就被称为新参,甚至常常被讥为冒失鬼。   六、化冬:在大陆丛林里,每到秋天,寺院僧众便开始拜访信徒,把平安符送到信徒家中,信徒回以一碗米,称为化冬。如此,一年的道粮便无须忧虑了。化冬比起每年举办一次以吃为主的供僧,意义更为深远。   七、普说:学僧单独向师父请法称独参。若于丈室或法堂为大众说法...... 张大千:我做和尚的一百天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6-21 20:18:13 浏览:2565   我的未婚妻,原本就是我的表姐,比我大三个月,我们的感情极好,可惜她过早死去。她叫谢舜华,尧舜的舜,中华的华……我由日本回来,本想回内江祭吊尽心,可是正逢张勋在闹复辟,兵荒马乱,我回不了四川,家兄又命我回日本,那年我二十岁。我二十一岁(一九二零年)由日本回来,当时我确实有过念头,今生不愿结婚了。   我家里信奉天主教,但我对佛学很有兴趣……   我当初决心要做和尚,是在松江的禅定寺,主持是逸琳法师,“大千”就是逸琳老方丈为我取的法名。起初,我完全根据佛经,崇奉释迦牟尼的方式:“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当时佛门中声望最高的,是宁波观宗寺的谛闲老法师,我决定到宁波去求见谛闲老法师。我由松江募化到了宁波,观宗寺的知客僧对我这个野和尚闭门不纳。我回到小客栈去想办法,就写了一封信给谛闲法师。据说谛闲老法师正在闭关,外人见不到。我这封信发生了效果,老法师回信叫我去见他。观宗寺的知客僧一见是我,大不高兴,报我这个野和尚不知趣,又来找麻烦。我笑着告诉他,这一次是你们老方丈请我来的,直到出示了谛闲法师信,他才无话可说,让我进门。   谛闲法师让我去,是看了我的信,认为字里行间颇有灵性。我与老法师天天论道,听他谈经说法。我虽说原本是去观宗寺求戒的,但临到要烧戒时我又怀疑了。   我与老法师辩论,我说佛教原没有烧戒这个规矩,由印度传入中国初期,也不兴烧戒。烧戒是梁武帝创造出来的花样,梁武帝信奉佛教后,大赦天下死囚。赦了这些囚犯,又怕他们再犯罪恶,才想出烧戒疤这一套来,以戒代囚。我说我信佛,又不是囚犯,何必要烧戒,不烧戒,也不违释迦的道理。   谛闲老法师说,你既是在中国,就应遵奉中国佛门的规矩。他又譬喻说:信徒如野马,烧戒如笼头,上了笼头的野马,才变驯成良驹。我回答他说,有不需笼头的良驹,难道你老人家就不要么?老法师笑而不答。   谛闲老法师当时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我二十刚出头,少年气盛,辩论时老法师好耐心,我曾出妄言说:您老人家是当代高僧,可是我已得道成佛您不知道。老人家笑叱我一句:“强辞夺理!”   辩论了一夜,并无结论,老法师并未答应我可以不烧戒。我记得那天是腊月初八,第二天就要举行剃度大典。我实在想不通,要我烧戒也不甘心,终于在腊月初八那天,逃出观宗寺...... 揭开“大难不死 必有后福”的秘密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6-20 20:22:22 浏览:1736   一、古语反映的是大量事实基础上的客观规律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是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古语,或说“俗话”,那些传颂至今的古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都是人们在千百年来长期的生活观察中,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如果总结的规律不准确,人们也不会说出来,即使说出来后来的人们也不会相信并往下传承,所以,大难不死者必有后福,即使不是百分之百,也必然是绝大多数都是这样,这是客观事实,这是客观规律。   二、偶然与必然的疑问   有些人对此就会有些疑问,大难不死这是偶然,必有后福这是必然,偶然怎么会与必然联系到一起了呢?换句话说,大难不死那是他幸气好,偶然一次的好幸气为什么会必然带来以后连续不断的好运气呢?就比如一个人偶尔一次中了大奖,难道从此以后就会好运连连吗?没有这个道理呀。其实,这是表面上看来没有道理,实际上却是很有道理,关键之处在于,这里的“偶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们往下会仔细分析。   三、大难为什么会不死   为什么会有大难呢?大难为什么会不死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台湾曾经出过一次空难,机上所有人员除了两个人之外全部遇难,后来一位大师观察因缘后说出了其中的玄机,原来在前世,这次飞机上的人都是一伙强盗,他们曾经开了一个会,商量如何抢劫并血洗一个村庄,所有的人(强盗)都到会了,但是后来在实施抢劫的时候,有两个人良心发现而没有参加,这两个人就是后来的空难幸存者。   因为参加会议了,所以后世遇上大难,因为悔过而没有参加洗劫,所以后世大难不死。至此就真相大白了,遇大难者必是前世有杀生之恶因,大难不死者必是前世有悔过自新之善举,所以,大难死者实是必死,大难不死者实是必不死,是必然,不是偶然。   四、大难不死为什么必有后福   那么,大难不死者为什么必有后福呢?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大难不死者必定是前世有悔过自新之善举,也就是说,他必定是自此之后就开始走上断恶修善之路,他的后半生就会作了很多的善事,积累了很多的福德,这些善因做的时间比较晚,果报成熟的时间自然也会比较晚,一般都会在“大难不死”之后逐渐呈现出来,这也就是所谓的后福,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难不死者必有后福的道理。   五、揭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秘密 ...... 别让孝心迟到 别让父母久等!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6-19 13:13:59 浏览:2013   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机会时常有,我们却不曾想过,其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生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舐犊情深也是永远无法完全报偿的,生命本身就隐藏着不堪一击的脆弱。别让孝心迟到,莫让父母久等,及时行孝,但求无悔!   及时行孝(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说文解字》解释“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今生今世,父母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上苍仅赐予我们一次机缘,倘若我们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总是忙于谋求功名利禄,忙于追逐荣华富贵,以致于忽略父母,遗忘亲人,终至“子欲养而亲不待”,何胜风树之悲,未尝不皋鱼之泣,徒留无限悔痛亦晚矣。   别让孝心迟到(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文轶事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学,周游诸侯,以歿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简吾事,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汉 韩婴《韩诗外传》   译文大意   孔子在一次出行中,路上听到很悲伤的哭声。孔子说:“快赶快赶!前方有个贤德之人!”去到跟前一看,原来是皋鱼。他身上穿着粗布的衣服,手执镰刀,在路边哭泣。孔子下车与皋鱼说话,问:“你家没有丧事,怎么哭得如此悲伤呢?”皋鱼说:“我有三个过失:从小就喜欢学习,周游各诸侯国,(没有照顾好父母)回来他们已故去,这是过失之一;我好高骛远,不把自己的事放在心上,不愿在庸君手下做事,现在年岁已高仍一事无成,这是过失之二。我曾与朋友交往很深厚,但也都逐渐断绝了来往,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止,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时可父母却都故去了。过去了再也追不回来的是岁月,逝去了再也见不到的是双亲。请允许我从此离别人世(去陪伴逝去的双亲)。”说罢立刻便死去了。孔子说:“弟子们要引以为戒啊,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其门下弟子辞别回家奉养双亲的就有十三个人之多。...... 五台山 智慧文殊 神奇的“五”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6-17 21:21:05 浏览:2904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最早在五台山弘扬佛法的是光明法师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于公元前710年亲自赴五台山传播佛教。[1] 《名山志》记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在五台山观光、拜佛中,也许你会领悟到一个奇特的理念吧——“跳出三界 外,不在五行中”。这似乎是出家人的生活理念,但“五”这个数字与五台山却有; 着太多的不解之缘,这里实在有太多的东西都在“五行”中。   首先,五台山是由五座高耸入云的平台山峰组成的,表示文殊顶分五簪(童子形),首载五佛之冠和具有佛的五种智慧:即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是从地理上来讲的“五”字缘。   其次,五台的五座平台 又表示文殊具有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已经清净,象征文殊已经了解 了佛教中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真正根源和文殊已经掌握了济度人、天、声0闻、缘觉、菩萨等五乘精要,已经清除了劫、见、烦恼、众生、命等五浊的灾难。   另外,五台山上不仅有五方菩萨,还有五色菩萨;有当年杨五郎出家时的五郎庙,更有供奉五龙王的“五爷庙”,还有那康熙皇帝五上五台山寻父的传说,还有创行了五会念佛,有五会法师之称的竹林寺开山主持净土高僧法照。   此外,就台怀镇而言,不仅有五大禅处,而且大五台之中还有小五台……五台山上可谓五中有五,五五相圈,这个九个个位数正中的“五”字确实具有非凡意义。智慧的“文殊”。 为何菩萨的法力无边?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6-14 21:28:25 浏览:2520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相传山西五台山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曾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曾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曾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故称之为“佛教四大名山”,明代起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   四大菩萨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也于十方国土弘扬佛法,令无数众生同登快乐彼岸。以各自的本愿力成就了大愿,同时为佛法在人间广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观世音菩萨以大悲为本愿,救苦救难为目的。经中说:救度诸末法,观世音为最。悲是拔除众生之苦。当然,必须施与众生快乐,才能离苦。故此,菩萨教导我们要有爱世精神,那里有苦难我们应尽量去帮忙,那就是观世音菩萨救度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着力的原因。   文殊菩萨以大智慧为本愿,经中云: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萨以净行法门做为摄心的法门。净行法门中指导我们要处处为众生着想,故文殊菩萨教导我们要有无私念头,把将大众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净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为本愿,从一者礼敬诸佛到十者普皆回向。都体现菩萨度众生的愿力,普贤菩萨无有退转的心更是不可思议。一时做善事、利益众生、修行不难,一辈子做善事、利益众生、修行就难,而普贤菩萨指导我们正是身无疲惫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贤菩萨的度众特点。   地藏菩萨盖于阴阳之间,在阴广度幽冥世界离开黑暗苦楚,在阳广度人间疾苦。而自己发愿度尽众生而后成佛,可见度众愿望无有穷尽。地藏菩萨见证幽冥大苦,普劝我们要尽一生力量,不造罪恶,脱离苦海轮回之苦,证得涅般快乐,此为地藏菩萨大愿。   正是由于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为众生做出了贡献,所以人们尊敬地合称为四大菩萨。   为何菩萨的法力那么厉害?   慈悲是一种高尚的心态,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然而,在人世间对物质利益与名誉的追求之中,根本无法去理解和体会慈悲的真正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改变自私自利的后天形成的观念,就无法做到慈悲待人。慈悲的心可以沟通无限的能量;慈悲的行为可以引发无限的能量;慈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   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他能获得的能量就有多大;一个人如果慈悲心常在,那他的心量也能像宇宙一样博大,他就会拥有无坚不摧的巨大能量;一个人修...... 佛教对中国人而言不只是信仰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6-13 20:53:11 浏览:1765   我们国家领导人在很多国内及国际场合,在佛教方面,讲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讲过的话。比如去年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总部的讲话当中,习总书记讲了一番很重要的话:“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首先,佛教是先进的文化,玄奘取回来才有意义。其次、玄奘引进佛法,那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印度去,在印度讲话时又提到一个问题:“中印两国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史长达2000多年。佛兴西方,法流东国,讲的是中印两国人民交往史上浓墨重彩的佛教交流。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中国洛阳,译经著说,译出的《四十二章经》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佛经翻译。白马驮经,玄奘西行,将印度文化带回中国。”我们藏文的《丹珠尔》里有《四十二章经》,就是从汉文翻译成藏文的。然后习总说道:研究明白中国的文化,必须研究佛教。他举了个例子,我们有位国学大师季羡林,为了研究中国的文化而研究佛教,为了研究佛教进而研究梵文。   我不知道其他人对这件事有没有什么想法,我感到非常欢喜,这样的话可能以前从来没有重要领导人重点地说过。我们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但是我见到有些人在否定大乘佛教。我想说的是,在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的前提下,否定大乘佛教,等于是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彻底地扔到垃圾箱。不仅如此,也是将汉族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包括儒、道,也一并扔入了垃圾箱,因为佛教文化早已和儒、道文化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密不可分的共同文化。对蒙古等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如此。而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全部丢弃,简直无异于自杀。别人可以随便说,因为嘴巴长在他们身上,我们不可以这样说。所以请大家记住:一定要爱自己的文化,爱自己的宗教,并引以为傲。   你们知道吗?当我们一穷二白的时候,当我们连饭都吃不起的时候,当谁都瞧不起我们的时候,我们背叛自己的民族,即便情有可原,也算是丢脸的行为。何况如今我们的国家、民族,不管是什么民族,还不至于危险到必须要把自己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出卖了的地步吧?不至于沦落到把自己丢到垃圾箱里面的地步吧?...... 毛泽东的佛教解读:能解除大众痛苦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6-08 21:52:09 浏览:1899   毛泽东主席与喜饶嘉措大师亲切交谈(图片来源:资料图)   1917年夏,毛泽东利用暑假从事社会调查,在宁乡的一座寺院与方丈就佛教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方丈问毛泽东:“佛教何以在中国千年不衰?”毛回答:“自然有人信它了。”方丈补充说,“第一,宗教提供了一种完整的人生哲学,对世间的普遍真理有重要的阐扬;第二,历史上中国的帝皇有宗教的天性或哲学倾向。”毛泽东对方丈第二个论点并不赞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以为不是天性,是维护其统治的需要。”这是毛泽东把佛教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说明青年毛泽东已经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对佛教的社会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与方丈的谈话中,毛泽东对佛教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哲学”表现了认同。曾担任过毛泽东兼职秘书的李锐同志回忆说:“毛泽东曾一再自称他对佛学有兴趣研究,并且要求身边的工作同志读《六祖坛经》。但是,我们很难想象他真的会对讲求虚无寂灭的佛学有兴趣。他在《五灯会元》中看到的是阶级斗争而不是见性成佛。不过,‘文革’时的‘一治一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乃至‘文化大革命七、八年要来一次’,从中似乎可以看到佛教哲学的‘劫’和道家发展观的‘循环论’。”李锐的回忆似乎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信息:毛泽东对佛教的研究,扬弃了佛教“虚无寂灭”,汲取了佛教方法论方面的内容。     毛泽东曾对《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般若波罗蜜心经》等佛学典籍进行了研读,特别是对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更为关注。在学习研究之中,佛教的辩证思维曾影响了毛泽东,他在《<伦理学>批注》一文中说:“世上各种现象只有变化,并无生灭成毁也,生死也皆变化也,既无生灭,而只有变化,则成于此必毁于彼,毁于彼者必成于此,成非生,毁非灭也,生于此者,必死于彼,死于彼者,也生于此,生非生,死非灭也……宇宙之毁也亦然。宇宙之毁决不终毁也,其毁于此者必成于彼无疑也。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岂不愈于旧宇宙耶! ”在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中,宇宙的生生不息,大千世界的瞬息万变,皆是“变化”,而把握住“变化”,就是把握了时机,就是掌握了主动权。通过对佛学的研究,毛泽东悟出了“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是社会发展趋势的道理,看到了革命成功的希望。    ...... 佛教徒为何要把“阿弥陀佛”挂嘴边?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6-06 18:52:55 浏览:3405   有人问为什么佛教徒一见面,就合掌称阿弥陀佛,这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问得很好,阿弥陀佛是祝福的意思。这一句话是古印度的梵语,古印度话,它的意思,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光寿无量,是一句祝福的话,祝福你长寿,祝福你光明智慧。祝福的话,祝福里面含义就很深,深在什么地方呢?深在警觉、提醒你,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一生,我们要求的光明、无量光、心地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个意思重要,每听到这一句话,我们就要警觉自己。   从阿弥陀佛这一句话,字面上意思来看,阿弥陀佛是无量的意思,佛就是光寿的意思,无量包括一切的无量在其中。你所想到的,样样无量,所以这是很圆满,很完备的祝福的一句话。   光,是光明,我们追求光明的未来。在佛教中,光明常被用来表示智慧。智慧能破愚昧黑暗,智慧能破烦恼痛苦。佛教追求智慧,灭除愚昧与迷信。   佛经,又称慧学。寿,是寿命,指长久的生命。长久的生命,是一切众生之所企盼,也是一切众生本能的愿望。光,又象征空间。寿,又象征时间。阿弥陀佛,就是指拥有无限时间和空间的佛。佛,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觉悟,或者智慧。   佛,就是觉悟的人。阿弥陀佛,我们有时也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有顶礼、敬礼和皈依的意思。也可以翻译为尊敬的、尊贵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nā mó ā mí tuó fó),就是尊敬的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建国者,他备受艰难困苦开创了极乐净土,是一尊非常了不起的佛,在佛教中声名显赫这是应该。以至于在中国则“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足见其佛威望。念阿弥陀佛,原是净土法门中的一种修持方法,称“持名念佛”。   人们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净土,就可以往生极乐净土。这些都是净土宗的基本理论和修持方法。   净土宗盛行,念佛的人很多,许多佛教徒就以念佛为日常功课,于是阿弥陀佛就逐渐地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语。阿弥陀佛,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习俗。大家见面都要说“阿弥陀佛”,这就是人们受影响的一个重要例子。   现在,总见大家见面再见都习惯一句“阿弥陀佛”,很流行,很时尚。说,这句“阿弥陀佛”的意义可就丰富了,比如见面一句“阿弥陀佛”,则有“您好!...... 五千年来,最经典的十二个禅意故事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6-05 21:59:26 浏览:2082   【一】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求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其实,换个心境,或许你会得到解脱!   有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   【二】你若渴了,水便是天堂;你若累了,床便是天堂;你若失败了,成功便是天堂;你若痛苦了,快乐便是天堂;你若孤独了,爱情便是天堂;你若被困了,远方便是天堂;如果没有其中一样,断然不会有另一样;天堂是地狱的终极,地狱是天堂的走廊;失败者走了九十九,成功者只走了一。   【三】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四】少年问智者:「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智者笑:“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五】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六】乌龟只有伸出头才能向前挪动;蚂蚁聚在一起连狮子都能咬死;绵羊再多,对狮子毫无威胁。有了癞蛤蟆,天鹅才变得如此高贵。蛇不会飞,但它可以捉住以天空为家的鸟儿。有了适当的舞台,鸭子也会是呱呱叫的角色。在你最渴望的东西周围,总是布满陷阱。只有从网中逃脱出来的鱼,才有资格谈自由。   【七】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长;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从众。  ...... 佛教的十八种法器 绝对能演奏交响乐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6-03 21:32:51 浏览:3556   佛教的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都是法器法物。寺院道场常用的法器法物如下:   潮州开元寺藏经楼铜钟(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   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三、铃:在佛前诵经时所鸣打的法器。具有惊觉、欢喜、说法等三义。鸣铃以供养诸尊,称为振铃。密教修法时,为惊觉诸尊,或使其欢喜,即振铃发声。   四、板:报知时刻或集会时敲打的器具。依其形状称为云板、鱼板等。   五、梆:为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的鸣器。在古代禅林中,常悬挂于浴室,现今一般寺院则悬挂于斋堂外,以用来通知大众用斋。   六、木鱼:诵经时所敲打,大众诵经时,音声随其节拍而整齐划一。此外,诵经敲打木鱼,取意于鱼的特殊习性,即不论在水中悠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七、引磬:俗称小手磬。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击之,于诵经礼佛起止时击之,以引起大众注意之法器。   八、大磬:大磬为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之磬,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   九、铛子:法会唱赞时,与铪子配合板眼敲打,用以庄严节奏,为板乐供养之一。   十、铪子:法会唱赞时,与铛子配合板眼敲打。铪子不敲时两片合拢,敲打时六指托之,放于胸前,所以又称“平胸铪子”。   十一、铙钹:铙、钹原为娱乐用的乐器,后被用于佛门中的伎乐供养,而成为塔供养及佛供养的法器。   十二、法螺:...... 聪明的一休原型 你不知道吧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5-30 19:24:19 浏览:3062   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相信大家小时候都看过,据说这片集是根据日本民间传说和轶事改编成的,一休和尚可以说在日本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要是深究下去,问起人来,倒并非人人都讲得出一休和尚的生平,很多人都只知道他是个聪明机智的小和尚,并不知道他是一个禅宗大师,而且是一个杰出的汉诗诗人。   一休和尚法名一休宗纯(公元1394-1481),是日本室町时代的一个禅僧,动画片集描写的只是他童年时代的一小段生活,实际上他活到八十八岁。他出生在应永元年正月初一,他的父亲是后小松天皇,母亲是天皇的一个妃嫔。一休出生前的六十年间,日本经历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1392年才由足利义满这个幕府将军逼使南朝议和,结束了这场六十年的混战,十五世纪初才出现了和平的希望。幕府将军实际上在幕后操纵朝政,天皇并无实权。一休的母亲原是南朝望族藤原家人,虽然后小松天皇对她宠爱有加,却引起了皇后的嫉恨,当发现她怀了身孕,就以她是藤原后人,同情南朝,对朝廷心怀不满为由,把她逐出皇宫。一休是在她离宫后出生的,故此他从未过过公子王孙的生活,而是在庶民中间长大。不过从一休的诗中,仍可看出他相信自己是皇室之后的痕迹,后小松天皇确实经常召他进宫中相见,当天皇临终时,还把他召到床边去,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其庶民的身份,他从未被人当作王子,一休也从不以王子自居,他遵照母亲的吩咐去做和尚。对于他的母亲,我们也只有从她去世前写给一休的一封信中略知一二,她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能傲视释迦牟尼的高僧。   一休五岁就被母亲送进京都的安国寺,当高僧象外集鉴的侍童,最初被命名为周健。他对研经很有兴趣,十一岁就参与听讲佛经,十二岁开始学习写作汉诗。在室町时代,一个有学问的和尚一定得会作汉诗,那时的佛教寺院被看成是文化堡垒,故和尚必须学会读写汉诗。一休青年时代是个极虔诚和遵守教规的僧徒,极为象外集鉴喜爱,后来正式收他为门徒。四年后,象外集鉴去世,一休失去老师,无比痛苦,二十三岁的他感到绝望,到琵琶湖静戒了一周,最后决心投湖自杀。他的母亲探知此事,派人去把他救活。   一休放弃自杀的念头后,决定第二年去追从禅宗开山大灯国师修练,可是大师却很长一段时间把他拒诸门外,根本不肯接见,拒绝收他为徒。一休并不失望死心,守在寺门外等待。有一天大师出门,发现一休仍跪在寺门前,就命令门人向一休泼水,将他赶走。当他返寺时...... 信佛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这么多明星都信佛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5-28 21:15:42 浏览:2957   说到信佛的人,娱乐圈里还是有很多的,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这并不稀奇,有自己的信仰,精神会有寄托,在遇到苦难之时会容易想通,看得开,这对于人们无疑是百利无一害的。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娱乐圈明星中那些虔诚的佛弟子们!   王菲曾经坦言:“信仰让她更容易静得下心,一些风风雨雨不会看得那么重,让她更加豁达也更能放得下,感觉活得更随心所欲,更能忠于自己的感觉。”   信佛多年的李连杰说:“我深信轮回,所以即使我知道大限将至也不会怕,也不会有任何后悔或遗憾,因为我已经做到好好照顾老婆、家庭并善待别人,绝对没有任何事放不下。”   章子怡是虔诚的佛教徒之一,在家中为这些佛像设佛台,时时膜拜而以保全家的吉祥平安!   刘德华说:“家中父母是信佛的,自小亦有接触佛教。”经朋友介绍认识台湾灵岩山寺妙莲老和尚,华仔初见老和尚慈祥而又庄严的法相,听其开示,烦恼顿息,寂静安祥;犹如红尘中之清莲,顿感身心清凉自在,于是在妙莲老和尚接引下,成为真正的佛弟子法名慧果。   齐秦常说:“如果不是信佛,也许不会打高尔夫。信佛以后,心态变得极为平和,开始沉淀自己的经历,梳理从前的时光,信佛前的我挺荒唐的,脾气暴,压抑不住,常跟人发生点小冲突,是信仰让我对人生洞彻明了许多。”   王杰的家中设有佛坛,每天供佛拜佛,他强调说:“供佛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心态。请一尊佛回来供养,就好像供养父母一样,不是有所求,而是真心诚意地恭敬。”   赵文卓说:“我小时候因为身体不好才被送去练武,而且还有遗传神经衰弱,工作后除了失眠,还经常头痛,有时靠安眠药入睡,因为隔天有工作,非逼自己睡觉不可,但后来又认为这样下去容易上瘾,所以修持佛法后就不吃了。现在每天念佛经、学佛法,身心安稳,身体也就变的很好。”   金城武在1997年皈依佛门,金城武表示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让自己比较有机会接近佛学,而且相当喜爱佛教小故事,金城武笑说对修行态度是“一切随缘”,也曾透露过自己算不上是修行者,因为常常不用功念经。   陈晓东自幼受家人熏陶笃信佛教,他表示:“担任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以后,我在世界各地见过很多悲剧,而生活富裕的...... 敦煌壁画中“飞天”到底是哪方神圣?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5-27 20:57:49 浏览:4779 ■“飞天”女神的露水姻缘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有飞天。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由于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变化,姿态意境、风格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如敦煌飞天的鼎盛时期,即整个唐代,敦煌飞天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唐代大诗人李白咏赞敦煌飞天仙女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空。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   飞天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学界多从印度古代文化中的乾闼婆、紧那罗甚至是金翅鸟等神话形象上追溯飞天的渊源,最常见的说法是将飞天与乾闼婆相关联,认为飞天是“伎乐天”,即“香音之神”或“音乐之神”。   由于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所以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   香音之神   ■天女本是精灵,被因陀罗带到天庭娱乐众神   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之前的《梨俱吠陀》中,天女的说法便出现了。天女,音译为“阿波斯罗丝”。从字面意义上说,“阿波”的意思是“水”、“水滴”,“斯罗丝”的意思是“湖”或“池塘”,“阿波斯罗丝”的意思便是“水滴”或“湖泊之水”。因此,印度古代神话传说中下凡的天女常常在湖泊中沐浴。  仙  飞天   从神话生成的角度看,学界多认为,“阿波斯罗丝”的意思是“水生”、“湿生”、“露生”、“雾生”或“云生”,她们不仅是“水仙”,更是与露水、雾气、云雾或云雨相关相连的精灵。我们所熟知的“天女散花”、“霓裳羽衣”、“露水姻缘”、“雨花”或“花雨”等等说法,实际上都与佛教以及印度天女原始的象征意义密切相关。   阿波斯罗丝原本是出没于湖泊草木之间,与树神、蛇神等类似的精灵或小神,缘何升入天庭,成了天女呢?印度极其著名、极其古老的搅乳海神话故事...... 毁三观!孔子的这10句话,你都理解错了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5-24 20:53:48 浏览:2338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本人,“少也贱”,做过仓库管理员,放过牛羊,充当过吹鼓手,他的理想是恢复尧、舜、文、武时期的礼乐,绝对是一个有志青年。   一直以来,这个有志青年的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小史表示,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以德报怨   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 何为佛教中的吉祥八宝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5-23 18:31:49 浏览:2259   1、宝伞:梵语称“CHATTRA”,藏语音“Rinchen Dug”,象征佛陀教诲的权威。   古印度时,贵族、皇室成员出行时,以伞蔽阳,后演化为仪仗器具,寓意为至上权威。佛教以伞象征遮蔽魔障,守护佛法。藏传佛教亦认为,宝伞象征着佛陀教诲的权威。   2、宝鱼:梵语称“SURVANA MATSYA”,藏语音“Sergyi Nya”,象征自在与解脱,也象征慧眼。   金鱼,鱼行水中,畅通无碍。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间、自由豁达得解脱的修行者。藏传佛教中,常以雌雄一对金鱼象征解脱的境地,又象征着复苏、永生、再生等意。   3、宝瓶:梵语称“KALASHA”,藏语音“Terchen-pahi Bumpa”,象征阿弥陀佛,也象征灵魂永生。   宝瓶,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瓶内装净水(甘露)和宝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树。即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又象征着俱宝无漏、福智圆满、永生不死。   4、莲花:梵语称“PADMA”,藏语音“Padma Zangpo”,象征出污泥不染的品质及修成正果。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至清至纯。藏传佛教认为莲花象征着最终的目标,即修成正果。   5、白海螺:梵语称“SHANKHA”,藏语音“Dungkar Yakhyil”,象征佛法音闻四方。   白海螺,佛经载,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声震四方,如海螺之音。故今法会之际常吹鸣海螺。在西藏,以右旋白海螺最受尊崇,被视为名声远扬三千世界之象征,也即象征着达摩回荡不息的声音。   6、吉祥结:梵语称“SHRIVATSA”,藏语音“Palgyi Behu”,象征着代表有关宇宙的所有理论和哲学的《梵网经》,它象征着,如果跟随佛陀,就能从生存的海洋中打捞起智慧珍珠和觉悟宝珠。   7、胜利幢:梵语称“DHVAJA”,藏语音“Choggi Gyaltshan”,象征着修成正果的胜利。   胜利幢为古印度时期的一种军旗。佛教用幢寓意烦恼孽根得以解脱,觉悟得正果。藏传佛教更用其比喻十一种烦恼对治力,即戒、定、慧、解脱、大悲、空无相无愿、方便、无我、悟缘起、离偏见、受...... 皈依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5-17 21:31:53 浏览:1827 放下即自在   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等待三宝庇护,等待三宝为我们安排一切,而是为了使自己最终成为三宝。或许在家居士们会担心: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都要出家呢?并非如此。我们所要成就的,并不局限于形象上的三宝,而是三宝具备的内在品质,这才是修行的关键所在。   那么,三宝具备的品质又是什么?佛,是觉悟,具足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法,是空性及趣入空性的中道;僧,是圣贤僧的品质,即无漏慧及解脱德。所以说,并不一定要舍俗出家才能成为三宝。更重要的,是于自身圆满成就三宝具备的品质和功德。惟其如此,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宝。   对于出家众来说,虽然剃发染衣,成为继承并弘扬佛法的僧人。在形象上,已是住持三宝之一的僧宝,与佛像和经典一起,象征佛法在世间的流传。但从内在考量,是否具足表里如一的相应品质?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反躬自省的。若有名无实,流于表相,终究与解脱毫不相干。发心出家,只是踏上了寻求真理的解脱之路,抵达终点之前,尚需不断精进修行,最终成为名符其实的三宝。   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帮助我们成就内在的、佛菩萨那样的品质。念观音圣号,是为了忆念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心,以此作为学习榜样,时时激发自己,圆满同样的慈悲品质;念弥陀洪名,是为了忆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以此作为修行楷模,时时策励自己,成就同样的宏誓伟愿。   所以说,称念佛菩萨名号,不仅是为了得其护佑,更不是祈求他们满足一己私欲,乃至成就自身的凡夫心。这一切,与佛法修行是背道而驰的。忆念佛菩萨的根本目的,是仰慕其智慧、德行,从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不断向佛菩萨靠拢,最终于自身成就和他们同样的品质。如此,才是标准的佛子所行,是对皈依的圆满完成。 清朝帝王将相为什么都带佛珠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5-13 16:00:49 浏览:2239   前段时间,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出品了让人惊讶的创意礼品----朝珠耳机   乍一看,还真挺搞怪的,这么一来还真的有点皇宫子弟的感觉。   不过,说来奇怪,你们有留意到吗?历史上,除了清朝皇帝没有哪朝皇帝戴佛珠的。清朝的帝王将相可都带着这种佛珠呢!    清朝乾隆皇帝穿朝服佩戴红珊瑚朝珠标准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是显示身份和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里面108颗和18颗佛珠可有个大学问:   “108”在佛教看来是'人’在这个世间的'烦恼’的总和数----即人有108种烦恼。   为了去掉人生众多的烦恼,善男信女要戴108颗贯珠,在咏经时数珠:象征这108种烦恼在佛的指引下、经文声中一一消除。敲钟要撞108下,也是这个道理。满人信奉佛教,朝珠也由佛珠衍化而来,也是108颗,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   18颗,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1.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   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佛教传入中土,发展至隋唐才进入繁荣期,佛珠也开始被大量用于中土佛教中。根据史料记载可知,清代的朝珠源于藏传佛教的佛珠。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清朝政府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做礼品进贡。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其样式就脱胎于藏传佛珠。   除了前面渔公子提到的朝珠外,佛珠的分类还有持珠、佩珠。   持珠,就是佛教徒手中持念的佛珠。这种珠串在文玩圈中俗称手持,其珠数为18-54颗不等,常配有雍容大气的坠饰和流苏;佩珠,即戴在手腕上的佛珠,也就是上面我们说后来发展成手串的念珠。   佩珠在文玩界俗称手串,珠数...... 爱因斯坦最神秘预言:科学的终极归宿是佛教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5-12 19:52:38 浏览:2111   佛教诞生后的两千多年历史上,主要传播在东方世界,近代以来,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广泛交融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佛教在西方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认同。许多地位显赫的人要么是佛教徒,要么是佛教的赞同者。其中世界公认的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自传中讲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那么科学发展的未来方向会是什么呢,佛教与科学对宇宙的认识又有什么异同呢,佛教与科学最终会发生怎样的交集呢,面对这个事关人类文明未来命运的议题,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家又有过怎样的预见与看法,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爱因斯坦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学这种直觉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的科学动力。世界上如果有什么真正的宗教的话,那就是佛教。”“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佛教宇宙观   英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向全球网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政治、社会、环境都很混乱的世界,人类如何走过下一个100年?”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悲观论调来自于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和可怕的环境危机,他认为目前毁灭地球的危机正在不断积聚,人类必须找到新家。其实,如霍金之类的科学家很多,他们大都认为地球人是宇宙的孤儿,而且必须迁移。果真如此吗?让我们看看佛教的宇宙观吧,也许他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启示。   佛教的宇宙观与基督教的上帝造世界、地心说、日心说截然不同,尽管现在科学早已打破以基督教为首的宗教枷锁昂然前行,但是佛教的宇宙观与现在科学地发现越来越吻合,并对未来的科学宇宙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佛教称我们通常所说的银河系为娑婆世界,并早在现在天文学发现银河系有10亿颗恒星之前就已断定,娑婆世界(银河系)是由10亿个小世界组成,每个小世界都包含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同现在天文学的推测和肤浅认识不同,佛教...... 一定要看:高僧推荐的十九部佛经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5-12 19:42:32 浏览:1729   读诵的佛经,但视为了什么目的,再看能有多少时间。通常佛教徒们读诵的经典,不出《心经》、《普门品》、《阿弥陀经》、《金刚经》、《药师经》、《地藏经》,一部分有较多时间的人,可以读诵《法华经》、《华严经》。诵经的方式,如系一人,可用木鱼,也可不用木鱼,两人以上同诵,则须用木鱼。最好确定一部经,发愿在一定的期限内诵完多少遍,不要今天诵此经,明天又换另一经。诵经不为求解,只求字音不错,不用知道经义为何。   至于看经是为知解经义,包括上举读诵的诸经,另外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楞严经》、《圆觉经》、《胜□经》、《维摩诘经》、《楞伽经》、《解深密经》、《大涅槃经》、《大般若经》等。不过我自己是从四种《阿含经》下手的,其先后次第是《杂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要看论典则有《大乘起信论》、《宝性论》、《俱舍论》、《瑜伽师地论》、《中论》、《大智度论》、《六祖坛经》等。看完这些经论时,你已是一位佛学的通家了。 李连杰从未披露的佛缘往事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5-11 18:23:56 浏览:2025 李连杰从未披露的五台山佛缘往事   大家都知道李连杰先生和佛教的因缘很深,前几天的53岁的生日就是在五台山拜佛朝圣中度过的。但是,李连杰和五台山的佛缘,到底是怎么样的一回事呢?这里有此前从未披露的独家的故事。   我的五台山佛缘,来自于五台山当代高僧寂度法师,他曾是塔院寺方丈,81年以71岁高龄住持塔院寺,将塔院寺一步一步恢复修建。后来因为年事已高,卸任方丈职位后一直严持戒律精进修行,大家都尊称他为“寂度老和尚”。   2003,我来到五台山朝拜,因为要做一次密法的“会供”,需要找一个符合要求的环境。但是找来找去都不合适,最后求到了老和尚这里。原来也没抱什么期望,没想到93岁的老法师一口答应下来。并且安排他身边的侍者普兴法师协助帮忙。就这样,我们一行20多人,在塔院寺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殊胜圆满的会供法事。   “要是没有老人家的支持,我们是根本做不了的。”我永远记得老法师说的那句话:“唉~你发心这么大,就在我这里做吧。要是有人找麻烦,我就走喽~”   没想到第二年,2004年寂度老法师圆寂。世寿94岁,戒腊66夏。自此无缘再见。当时法事结束后,老人家还送给我一些文殊菩萨的佛牌留作纪念。我一直保留到现在。   这次到文殊洞,本来是准备为朋友们安排祈福供灯的事情。没想到一到文殊洞,文殊洞的当家师父普兴法师就拿出十三年前一起合影的照片,缘分就是这样深啊。   5月10日正好是文殊菩萨的圣诞,文殊洞又是当年伏虎罗汉修行之处,殊胜无比。李连杰先生与普兴法师商量以这个吉祥的缘起日,开始一心祈福平台的文殊洞供灯祈福支持寺院的计划。 乐山大佛 设计巧妙历时90年完工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5-09 21:17:22 浏览:1984   佛像开凿于公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凌云山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经常吞没行船,危害百姓,海通和尚眼看船毁人亡,心中十分不忍。他想三江水势这样猖獗,水中必有水怪。要是在这岩石上刻造佛像,借着菩萨的法力,定能降服水妖,使来往船只不再受害。为了普渡众生,他召集人力物力修凿。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 与人相处做儒家 与己相处做道家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5-03 18:34:55 浏览:2444   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人生,你要完整了解了才懂,但30岁的你如何了解60岁的人生,60岁的你又如何明白什么是死亡?你没有经验。学习哲学,能帮我们明白人生的道路。   ——傅佩荣   日前,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合春秋”大讲堂上做了题为《哲学与人生》的演讲。他认为,学习儒家之后,我们能够更好地跟别人相处;学习了道家之后,我们能更好地跟自己相处。   哲学之于人生就像罗盘之于航海   乔布斯曾说,他愿意用一生的财富,换取跟苏格拉底共处一个下午。苏格拉底是西方大哲学家,哲学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让乔布斯愿意倾其所有换取与大哲学家共处的一个下午呢?   西方人认为哲学之于人生,就像罗盘之于航海,让你知道自己要往哪里走。但这是一个虚的形容,我们还是要了解哲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要了解哲学,我们先解读一下人类文化的内涵。   人类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器物,也就是物质层面。我从台湾到上海花了一个半小时,孔子当年周游列国14年只跑了3个省。古人的远行就像是生离死别,充满离愁别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器物层次是最基础的。   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是指从风俗习惯到法律、政治制度的各种规范。这同样非常重要,却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欧洲那些高福利国家,物质丰富,即所谓器物层次很理想,制度也很“完善”,人们从摇篮到坟墓都比较有保障,可自杀率很高。为什么人不想活了?这就要看文化内涵的第三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理念。具体一点,理念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和哲学。我们要谈的哲学就在这里。哲学和文学、艺术、宗教有何不同呢?文学和艺术是抒发情感让人欣赏,快意恩仇,满足人心。宗教是解释现世的各种苦难,并告诉你一个更好的、超越的世界,给灵魂以慰藉。哲学是最特别的,它用纯粹的概念来阐释。   “哲学”一词最早在古希腊出现,原意是“爱好智慧”。“智慧”一词包含信息、知识,但“哲学”的“智慧”既不是信息,也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特别的东西,它有两个特色,第一是完整性,第二是根本性。   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人生,你要完整了解了才懂,但30岁的你如何了解60岁的人生,60岁的你又如何明白什么是死亡?你没有经验。学习哲学,能帮...... 人生如茶 莫若空杯以对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5-02 15:26:48 浏览:1726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   唐未五代时期,群雄逐鹿,硝烟四起。闽王为了收容人心,祈求江山永固,也为了忏悔滥杀无辜的恶业,开始笃信佛教。他曾创下剃度两万人的壮举,并先后拜请雪峰义存、鼓山神晏、武夷扣冰诸大禅师出任国师,为其开示佛法,指点迷津。   公元928年的一天,闽王在福州西湖拜见扣冰古佛,叩请治国方略。   无论闽王怎样好语讨巧,扣冰古佛一直保持沉默,只顾喝茶。   尽管闽王不爱喝茶,扣冰古佛仍然不时往闽王的杯子里加茶。   眼看着闽王的杯子茶水溢出,扣冰古佛仍然不时往闽王的杯子里加茶。   闽王看见茶水流满桌面,一脸讶异,便问:“师傅,杯子已经满了,为什么还要加茶呢?   扣冰古佛依然沉默,继续为他倒茶。   闽王似有所悟,便把杯子里的茶一口喝干。   扣冰古佛还是把闽王的茶杯满面上,问:“你会喝茶吗?”   闽王回答说:“不会。”   扣冰古佛说:“那就先学喝茶吧。”   闽王纳闷地回答:“喝茶还要学吗?”   扣冰古佛说:“你的心就像这个杯子一样,已经都装得满满当当的了,不把茶喝掉,不把杯子倒空,如何装得下别的东西呢?   如是,闽王终于明白此中禅意,恍然大悟,从此开始研习茶道,并从喝茶中悟得治国之道。   可不是吗?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装水,只有空的房子才可以住人,只有空谷才可以传声……每一个容器的利用价值在于它的空。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空是一种度量和胸怀,空是有的可能和前提,空是有的最初因缘,因此,佛经里常有“一空万有”“真空妙有”之说。可见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 最美20句佛家谒语,能使人升华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4-29 19:50:59 浏览:1947 佛语“四大皆空”竟暗含宇宙真相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4-25 20:25:11 浏览:1720   一般人因为不认识佛教,再加上以讹传讹,经常对佛教的思想义理,乃至名相用语等,产生许多误解。譬如佛教所讲的“四大皆空”,往往被世人误以为酒、色、财、气叫四大,因此戏称那些不贪酒、色、财、气的人是“四大皆空”。其实“四大皆空”是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现象及本质上的说明,它所蕴含的深奥义理,以及它与我人关系的密切,实非一般仅知追逐酒、色、财、气之徒所能理解。    一、四大的意义及功用   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等结合物体的四种元素:    地大:以坚硬为性,能支持万物,不使坠落。    水大:以潮湿为性,能收摄万物,不使散溢。    火大:以温暖为性,能成熟万物,不使坏烂。    风大:以流动为性,能生长万物,调节畅通。    宇宙间的森罗万象,没有一样不是仰赖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结合而成的。譬如一朵花的绽放,要有肥沃的土壤,土壤属于“地大”,水分、日光、空气,这些就是“水大”、“火大”、“风大”,如果缺少一大,花儿就不能盛开怒放了。    又例如由泥土烧成的杯子,泥土是属于地大,泥土掺和水,加以火烧,故有水、火二大;再经由风吹成固体而为杯子,故有风大。    有情众生的色身,也是假四大和合而成,以贵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例,人体的毛发爪齿、皮肉筋骨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大小便是潮湿性的“水大”;体温热度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人之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四大和合,如果身体有一大不调,就会呈现病相。例如:    1.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这是地大不调的病相。    2.全身膨胀,肤肉浮满,这是水大不调的病相。    3.全身烘热,骨节酸楚,呼吸乏力,这是火大不调的病相。    4.心神恍忽,懊闷忘失,这是风大不调的病相。    如果身体的四大分散,有情的生命就会随着死亡。根据经上记载,一般人在临命终时,有下列三种征候:    1.地大增上:因肉体或骨胳的毛病而死亡者,在临终时,觉得全身像大地缓缓的陆沉于海中一样,产生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    2.水大增上:因血液循环系统不...... “佛度有缘人”怎样算是“有缘”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4-19 20:09:11 浏览:2168 佛法中的有缘人,指的就是闻、思、修佛法机缘已经成熟的人。所谓机缘成熟,不过是指外因须得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是种客观现象,并不玄乎。佛又不是什么万能的主宰者和创造者,否则他不如直接把我们变成佛岂不痛快省事?他干吗要如此辛苦地讲经说法一辈子?正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万能者”,我们才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才需要如法地修行。试想,这世上如真有个创造一切的主宰者,说明他很不慈悲,因为他也创造了魔性和苦难,那我们岂不就成了一种被创造的牺牲品?一种游戏的附产品?再说了,他不能将我们“创造”得同他一样,这个世界也并不曾因他的“全能”而得以改观,可见他也不是万能的了。   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替众生转定业,第二是佛不能渡无缘之人,第三是佛不能渡不信之人。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任何外因必然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对于我们而言,佛就是外因,他确实渡不了无缘之人。作个不恰当的譬喻:好比我们溺水,他伸手救我们,我们不相信他在救我们或不相信他能够救我们,我们死活都不愿将自己的手伸向他……学佛同生活中的事是一个道理,一个好老师再肯教,而学生不肯学,老师总不能变戏法式的将学生“弄得”有知识。佛不是原始民间信仰中所迷信和臆测的那种玄乎的、万能的“神仙”,绝不可能变戏法式的把我们变得同他一样,他所能做的事只能教给我们一种理论和方法,无法替我们“创造或发明什么”。   当然,佛门常讲“诸行无常”,因缘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世上绝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一切都在运动和发展着,我们只要有一颗渴望真、善、美的心,有着终极意义上向往获得智慧与真理的追求,我们就是“有缘人”。当机缘与因果成熟了,自会对佛法生出向往和信任,自然就会被正法接引。无缘不是绝缘,只是当下无缘,一切都是变化的,人的成长和价值取向更是同样如此,因此,关于有缘无缘,我们也不能以眼下暂有的现象而轻率地下定论。 家风多重要 看世界唯一长盛不衰的贵族之家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4-15 21:48:12 浏览:2593   什么是家风?简单讲,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长期形成的传统风尚。也称“门风”“家门”,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孔府(资料图 图源网络)   去孔庙时,我们看到牌坊两边各有一门,一个写着“礼门”,一个写着“义路”。导游往往会告诉我们要从“礼门”进,从“义路”出。“礼门义路”,语出《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意思是说,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君子要“进礼门,行义路”,也就是做人必须遵循礼义。   实际上,“礼门义路家规矩”正是孔门家风的体现。我们翻开《论语》,关于怎么样做一个君子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说的是孝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的是做人要时刻反省自己;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说的则是做人要懂得“忠恕”。可以说,《论语》就是一本教人们学做君子的书。两千多年来,孔门子孙把这些祖先遗训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可以说,这些都是孔门家风的具体表述。但是,最能体现孔门家风的是什么呢?  礼门义路(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看一个故事:一次,孔子弟子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说:“你得到过你父亲什么特别的教导吗?”孔鲤回答说:“没有。我在家什么事都得有规矩,父亲在庭院时,得快步走过,不敢有怠慢。一次,我父亲独自在庭院站着,我快步经过时父亲叫住我,问道:你学《诗》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父亲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于是我便回去专心学《诗》。又一天,父亲独自一人立于庭中,我快步走过,又被他叫住,问道:学《礼》了吗?我问答说:没有。父亲教训说:不学  《礼》,就无法立身做人。于是我便回去学《礼》。父亲对我的教导,就只有这么两次。”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学《诗》、学《礼》的重要,还知道了君子对后代严格要求的态度。”后来,“过庭之训”这一典故,就用来指得到长辈、老师的教诲,或指人有家学传授。因此,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孔氏大家庭的家风,那就是“诗礼传家”。   “诗”和“礼”是...... 涨知识!科学家这样解释极乐世界的存在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4-15 21:26:20 浏览:1811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把极乐世界当作天方夜谭般的神话,或当作是寄托理想的“乌托邦”;自命时髦的现代人也常嘲笑求生净土的人,好像念佛求生净土是极为迂腐的。   其实正好相反───一只小蚂蚁是很难了解人类的空间的,爱因斯坦的论文对于小蚂蚁而言,只是地面的图案,还不如一粒砂糖有滋味。在二度空间生存的生物,它们要了解二度空间以外的事情是很难的。   日本有一位松下真一先生著有《法华经与核子物理学》,他惊叹:“实在很奇怪,现代物理学(元质点论)的真理,用实验加以证明,这和古代佛教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样,不是令人惊叹吗?”松下真一先生因其祖父念佛的因缘,得以接触佛法,又在德国汉堡国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多年而有此感叹。   又有一位著有《物理学之道》的F·卡普拉,他也惊叹:“古老的宗教典籍《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当前很多大科学家都有此发现,真正深入科学的人是会虚心探讨自己未知的空间的。现代人看电视、用传真机已是平常小事,就连幼儿也知道打开电视就可看新闻,但若是古人,那可要当作神话奇事了。   假如我们回首来看弥陀的大愿,就知道极乐人民老早老早就在他们灿烂芬芳的七宝树间,收看十方世界的种种景色、种种教学和各式新闻了,而且明晰度还比目前的电视更好,经上形容为“如执明镜,自见面像”呢。   众所周知的黄念祖居士是一位精研无线电工程学的教授,他曾以研究“相对论物理学”的心得来帮助我们了解佛菩萨及极乐国人民的神通妙用等能力,和经典中所描述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他说:人是三维空间(三度空间)的生物。人可以在地面投射一个影子,如果地面理想化为一个几何平面(即是二维),假设此二维空间有生物,则此生物所能察觉者,只是此影子而已,绝不能知此影之源,亦无法估计此影将如何变化。   至于弄影之人,则可随意变化影之形相,并预知此影将于某时可达某处,此即俗称之预知未来;人对地面所有一览无余,即俗称之透视;可使影子忽有忽无,即俗称之搬运。由以上之对比,人可稍测四维与三维空间之对比情况。   至于电磁波乃四维空间之波浪,每一电台发射之电磁波,皆可透过墙壁,遍布虚空。同时空间的每一处,皆有各电台发射之电磁波存在。若转动接收机之旋钮,则东京、伦敦、巴黎皆在当下。由是推想,四维及更高维空间...... 佛说:“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4-14 19:52:27 浏览:2016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句古语。不过你们根本没有搞清楚其中的意思。你们认为,人该为了名闻利养、女色、地位等等而不择手段去获取,这就是为己。问题就出在这里。这恰恰不是为自己。   比如人为了获取金钱而去抢银行,最后被逮捕、枪决。这是为自己么?不是啊。正相反,这是在害自己。种下恶因,必享恶果。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的。   显然我们理解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恰恰是它的对立义。诸如:有的商人,为了谋利,在食品中添加或注入不利人体的东西;有的官员,为了谋权,用公款请客送礼,权钱交易等等;表面看来,都是“为己”,其实是在害己!   金钱不是自己,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身外之物,仅是我们维护生活的工具。为金钱而奋斗决不是为自己。那么妻子儿女呢?也不是自己。名气呢?更不是了。这些都不是我们自己啊。为这些东西而不择手段、劳心费力并不是为己。那么这正好就应了这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你这么作,那么肯定会“天诛地灭”的。   相反,佛法才是真正的为自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处是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佛家的意思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才是“为自己”。不为自己制造新的恶果,不为自己造成新的灾祸,这才是“为自己”。只有这样才不会天诛地灭。   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中,“为己”则是要求“人”遵循道德法则。   以此看来,“为己”的“己”,与我们一般人理解的私利并不相同涵义。按照佛学的主张,真正为“己”的人,必然淡泊名利,超脱物外,举止合度。可以说佛法才是最有利于自己的,是最能照顾我们的方法。   成语释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里的“为”字念第二声,是“修养,修为”的意思。整句话是说,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啊! 日常生活中如何累积福报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4-13 20:22:45 浏览:1901   为什么要供佛菩萨?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福报更大。比如你现在身上有十块钱,你想要通过投资让自己能有一百块、一千块,那么你愿意投资给谁?你肯定不会投资给比你还穷的人,不愿投给乞丐,而会选择一个投资方面的专家。佛的福报太大了,我们凡夫俗子根本无法与之相比,他不需要人间的任何供品,但是我们需要,我们需要通过上供诸佛菩萨,让自己的福报越来越广大。佛菩萨不需要你发发慈悲,去给他点儿香火蜡烛,你发慈悲是针对利益众生而言,是向下布施的发心。   上供下施可以让一个人越来越懂得感恩,不仅要能够供养佛菩萨,还要能供养今生的父母亲人,好好对待亲朋好友,乃至无私付出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哪怕倾听他人诉苦,开车给人家让路,炒个菜,扫个地,给家人做一顿饭,和家人聊聊天等等都是一种布施。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累积福报的方式。   我们有些弟子,男的在外工作,女的在家带小孩,照顾家庭。男的一发脾气爱讲一句话,“我养你们容易吗?”还有的是女的比较强,男的就在家里当职业家庭主夫,在外面工作的老婆就说,“我在外面辛辛苦苦赚钱养你这个大老爷们儿和孩子,我容易吗?”完全不把伴侣照顾家庭的努力当成工作。你在外工作还有上班和下班之分,照顾家庭的亲人,一天到晚都是围绕着家庭忙碌,他们不辛苦吗?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一个家庭必须学会彼此尊重,家和才能万事兴,生活中的无私奉献也是累积福报,为什么不做呢?   西藏拉萨是个很特别的地方,男女平等,自古以来就是平权。那种平等还不是我们内地类似“女汉子”的平权,内地的女汉子是家里家外都能干。而在拉萨,如果女的比较能干,男的就老老实实在家带小孩,接送小孩上下学,在家里做饭做菜等家务事,等着接老婆回家等等。劳累的活儿还是男人干得比较多,但是他们心甘情愿,觉得这也是一种布施与积福。心态不同,结果当然也不同。 寺院花钱能消灾并不都是真的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4-12 20:21:36 浏览:1448   问:师父,某寺院的护法居士给我打电话说:“你得来我们寺院花钱做佛事,否则就得有大灾。”我现在很害怕,怎么办?   明安法师答:末法时期,正法衰微,邪魔势强。初学佛法之人,正见稍亏,即被彼邪众摄了去。所以应当长期熏修正法,以佛经祖语为准则,建立正见之后,即能明辨是非,善知取舍。上面所谓的“居士”其实就是在说:“你把钱拿来吧”。她是如何知道你有灾的呢?若是瞎说就是打妄语,以这样的方式要钱就是巜四分律》中所说十种盗心的“恐怯取”,就是偷盗。为了一点利益,自认聪明,其实不觉间已造了地狱业,她的灾恐怕不远了,真是可怜悯者。以这样的方式所谓的护持道场,恐怕是陷师父与道场于不义,欲护反害,实在是愚痴。做佛事确实有息灾增福的功效,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你自己。你若无恶不作,不知断恶修善,一花钱做佛事就没灾了,佛菩萨岂不成了包庇恶人的保护伞了吗?哪有这样的道理?你依照佛的教导去做,断恶修善,戒杀、放生、吃素、救助贫苦、诵经、念佛等等,把身口意三业修好了,自然逢凶化吉。供养三宝、做一下佛事也未尝不可,但绝不可舍本逐末。愿佛弟子都能远离自他三业上的邪见惑乱,正见修行,早证佛果。 被误读的“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4-11 21:48:31 浏览:1527   济公和尚吃肉的因缘,“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流传很广,几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学佛人贪口福吃肉的依据。若见学佛人吃素,则说何必执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种观点混淆了圣凡、性德和修德,是执理废事的邪见。   有人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个说法对吗?我们千万不要理解偏了,把这句话当成杀生吃肉满足口腹之欲的借口。“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来由,还有一个悲壮的典故。   说的是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也就是现在的成都时,在城外的庙里驻扎,强迫里面的和尚吃肉,当时有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攻城后不屠城,我就吃肉。结果张献忠答应了他。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一边说出了这句话。他是为了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啊。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流传甚广,几乎成为一般俗人和不知佛法者劝人吃肉饮酒的依据。若见有人吃素或忌讳什么,则劝说何必执著呢,但是世人仅知济公的此句,却不知还有后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学我者下地狱,谤我者上天堂”,致使前述谬说流传至今,招致口业,贻害非浅。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然在凡夫的地位,烦恼覆盖,佛性不能显现,若杀生吃肉必得多病短命的果报,来世还要做畜生偿还命债。   只有大神通圣人在特定情况下,为度众生才示现吃肉,以掩盖圣人之本,而其中密意凡夫不可能明白,济公吃了两只死鸽可以吐出两只活鸽来。如果你也可以做到,尽管吃肉,作不到的话还是老老实实持戒吧!   狮子跳的过去的悬崖,兔子去跳只能摔死。普通人没资格模仿大成就者的不共行为。 佛前的供品有什么深意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4-09 19:46:15 浏览:1728 供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报恩   一切众生于我们都有恩,恩德最大的无过于老师,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接受佛菩萨教诲,这才真正觉悟,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供养佛菩萨是纪念老师,感恩不忘。   第二意思最重要:见贤思齐   佛是凡夫修成的,供养他的形象,提醒我向他学习,也要成佛。要学佛的存心立愿,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样样向佛学习。不能把佛菩萨当神明看待,那就迷信了,就错了,就把佛教变成宗教,就不是教育了。   供品是教学工具   香:香表信,代表戒定真香,见到香,闻到香,知道自己要修戒、定、慧是修学的目的。   灯:象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每个人都要有奉献精神,舍己为人,为社会服务。灯也代表智慧光明。   水:佛前供一杯水,要想到我们的心象水一样清净、平等。   花果:佛前供花果,代表修善因,得善果。提醒我们要深信因果,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阿弥陀佛:光明、智慧   阿弥陀佛是印度梵语,翻成中文是“无量觉”,是光寿无量的意思。我们见面的第一句话:阿弥陀佛,是祝你长寿、光明、智慧,也是提醒你要警觉,放下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大公无私的对待一切人、事、物。因此,阿弥陀佛这句话含义深刻圆满,包含正义光明的心地,健康长寿和幸福美满。   释迦牟尼佛:慈悲、清净   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报恩的意思最重。他是佛陀教育的创始人,第一代表尊师重道,第二是名号表法。   这个世间人毛病多,病根有两条:一是没有慈悲心,自私自利,佛在名号上用释迦是梵语,翻成中文是仁慈的意思,教我们对一切众生要仁慈;   第二个毛病是自己心不清净,所以佛用牟尼,意思是清净,告诉我们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慈悲。   弥勒菩萨:喜悦、包容   弥勒菩萨的造像是古代时布袋和尚的形象,满脸笑容,大腹便便,表法的意思特别明显,生平等心现喜悦相,弥勒菩萨教导人们要拓开心量,包容一切,量大福大,才能快乐自在。   地藏菩萨:孝敬、宝藏   地藏菩萨:地是心地,藏是宝藏。   人们心地里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 观世音菩萨有的不止是慈悲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4-08 19:03:33 浏览:1758   美国密西根大学Dr. Martin Powers认为,中国人自古缺乏安全感,具体特点是,中国人普遍以家庭氏族为单位,西方人则以城镇为单位。   具体到我们生活的细节,就是我们对于母性关怀的注重。比如说我们会称呼自己的家乡为祖国母亲,而西方则称为father land,父爱之地。我们将人类的起始归功于一个丰满的女性形象——女娲娘娘;西方则归功于一个沉稳的男人形象,上帝,my God。再看一看我们的生活当中,福建的妈祖娘娘、太姥娘娘,西楚的泰山奶奶的故事都很深入人心。而山东半岛更是以大乳山的慈母文化为基础发展处一系列的孝道礼仪。   事实上,中国人对于母性关怀的文化特征,连一向注重于女转男身,进而转识成智的佛教也深受其影响,譬如在印度一直以男性形象示人的观世音菩萨在流传汉地以后,也渐渐转变了性别特征,示现了女身相。而这一女身相则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形象表现得更加明显。   我们知道,佛法东流给了中国人一个更加形而上的、也更加超越的世界观,在佛教逐渐的发展过程中,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就成为了佛教信仰中的主流,而这一“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信仰特征,也给中国经朝历代的社会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古贤先哲也已经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表达如何完善个人品质并创造平等、和合的社会的方法。孔子认为应当以仁义立世,墨翟却选择以兼爱利人,韩非则坚持非法术不能治国。   那么,佛教,尤其是观世音菩萨的处事精神与之相比又有哪些超越和不俗呢?   今天,当我们认真地翻看《普门品》时,会突然发现:原来观世音菩萨早已经以入世的精神以及救拔众生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如何获得自身清净、社会和合的智慧大道。   首先,我们要从篇名说起,《普门品》全名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的第二十五品,现在较为流行的版本是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除此之外,还有西晋竺法护翻译的《正法华经光世音菩萨普门品》和阇那崛多翻译的《添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三个译本对于观世音菩萨的篇章不约而同的使用了《普门品》这一名称。   那么,普门品这三个字到底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一下,“普”是普遍救助的意思,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的体现,“门”是能通佛果的意...... 哪部佛经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4-06 09:26:18 浏览:1622   我们今天讲的《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关系最大、影响最深、历史最久的一本经。   如果把本经只当作是在家居士所说的一本经,这个观念就不对了!《维摩诘经》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法门,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诸佛如何证道,如何得到解脱,如何证得菩提之路。……   真正了解佛法以后就知道,一切显教的经典中明显告诉你的,你不懂,就成为大密宗。倒是一切密宗修持的方法,反而很是显教,因为它的密义,你若能深入参究,就明白了、就通了。显教告诉你真正的佛法奥秘,你再参究也不通,除非你福德成就、大智慧成就,才会通了。   所以这次讲经的因缘,是把真正即生成就,佛法的大秘密告诉你,让你好好修持参学。不要以为打坐就是学佛。……   整本《维摩诘经》里面最重点的重点,是告诉我们:佛法就在这个世间,我们就在自己的身心上自了。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赖别人,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为外力仅是方便法门,非究竟法门。所以究竟法门必须要自度自了。   再讲个插曲,例如四川的文殊院有幅非常好的对子:   见了就作 作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 觉生于自在 生生本是无生   像这些佛教文学,禅的精神,灵性智慧的渊源,都与《维摩诘经》有密切的关系。……   本经的经题是“维摩诘所说经”,后来也有题为“佛说维摩诘所说经”,那是后世因为尊崇释迦牟尼佛而加上的,实际上原经的翻译不用佛说二字,只是维摩诘居士所说的经,因为这本经的中心佛法是由维摩诘居士所说的。也有把经题翻译成“不可思议解脱经”,这是因为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要解脱三界,跳出六道轮回,还我们本来面目而成佛。众生原本是佛,自己迷失了原路,不知父母未生之前自己为何,找不到这个根源,因此就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又因为受到物质世界环境影响,而有身心烦恼痛苦,生老病死等等。修持就是要解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解脱身心的烦恼,追溯回身心根源,自性清净。   学佛目的在求解脱,如何解脱呢?维摩诘居士所说经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法就在我们这个世间求解脱。   顺便提到,佛法所说不可思议,是说在修证上不可以用普通意识思想去猜测解释,不可以用凡夫...... 扒一扒《红楼梦》里的佛教文化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3-31 19:13:19 浏览:1735 古典小说《红楼梦》一书,以“梦”始,以“梦”终,通篇蕴涵着佛教文化和佛教出世思想。宝玉悟禅机、黛玉葬花、情悟梨香院、闷制风雨词、联诗悲寂寞等情节,一环又一环,声气相通,形成笼罩全书的悲凉之雾。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旋律一直回荡在字里行间。   对于《红楼梦》来说,佛教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以“因果报应”观作为小说的线索展开叙事;二是以“转世”观演绎故事情节;三是以“色空”观诠释生存真相。   以“因果报应”观作为小说的线索展开叙事   因果,是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上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因”为能生,“果”为所生,引生结果者为因,由因而生者为果。所谓因果报应,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均由各种各样的因果关系构成,而人的任何思想和行为,都必然地会导致相应的后果。   《红楼梦》以“因果报应”观作为小说的线索,构架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即由通灵宝玉和绛株仙草幻出,写其因“木石前盟”而双双下凡历劫,还泪报恩,历尽红尘之繁华而终登彼岸,并由此而引出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描摹,写出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及其造成悲剧的罪恶根源,更由一个大家族的兴衰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倾覆的结果。   借“因果报应”观来惩恶扬善,劝诫世人。作为中国世俗化了的“因果报应”观念,在民众心中已成为精神支柱,借果报观念来惩恶扬善,也成为普通大众推行道德观念、实现美好愿望的主要手段之一。《红楼梦》根本上也就是透过贾府人物的兴亡盛衰,表现人生若梦、世事无常的道理,字里行间佛家思想流露无遗。曹雪芹在第五回即安排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显示金陵因果名册,演唱红楼十二曲,暗示出生命的虚幻无常与命运前定的因果观念。   以“转世”观演绎故事情节   在佛教教义中,转世是指一个人在死亡后,其性格特点或灵魂在另一个身体里重生。佛教的“转世”观念在《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上表现明显。这种转世投胎的神话叙述,使得作品更具有一种奇幻而浪漫的色彩。在第一回中,通过甄士隐的梦中所闻,读者了解了发生在宝玉和黛玉之间的一段童话般的前世情缘。在文本叙事的层面上,正是由于有了绛珠仙子和赤霞宫神瑛侍者在灵界的这段情缘,使得宝玉和黛玉的尘世劫难不可避免。   以“色空”观诠释生存真相   “色空”观念是佛教的...... 拜佛 亦是一种养生之道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3-30 20:29:48 浏览:1901   拜佛时为何双手翻掌?   这是恭敬,是我们的观想,我们拜佛行最敬礼。   我们头着地,翻掌的时候,翻出来正好希望佛的脚就立在我手掌上,是表这个意思,叫接足礼,我们接着佛的脚掌,这是最敬礼。但是这种拜佛的方式,每个动作都做到,实在讲是很好的运动。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做其他运动,就是拜佛,拜佛是最好的运动。心清净,心地真诚,只想佛,身体每个动作都做到了,全身运动量都够了。这是动静一如,心是静的,身是动的,跟其他的运动不一样。   所以养生之道,养心要静,心可不能动,心动就坏了;而身一定要动。所以佛法用轮做代表,你看轮,轮转的时候它的身要动,圆心不动,你想这个道理。所以拜佛可以把身心统统顾到,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无法解释的五台山神奇现象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3-29 21:25:34 浏览:2130   大家去看佛经,或者高僧传,就会看到许多神奇的,甚至科学解释不出来。现在人看,就以为是虚假的。古人不会骗人,尤其不会联合起来骗人。这次就从五台山的清凉石讲起。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应化道场,夏天到山顶,晚上睡觉都要开暖气,可以想象五台山整个的气候。进入五台山,就感受到了清凉的气息。据说,以前的五台山是很热的,后来文殊菩萨就到龙宫里去借一块石头,叫做歇龙石,很清凉,也叫做清凉石。东海龙王的五太子他每次去练兵回来,就在歇龙石上休息。文殊菩萨给借走以后,放在五台山,五台山整个山就一片清凉。五太子看到歇龙石没了,就跑到五台山,山太大了,五太子就用龙尾把五个山顶都扫平了。现在的五台山山顶都是碎石头。   后来五太子就皈依了文殊菩萨,也来五台山当护法。人们称他为五爷,香火很旺。   很多人看这个故事,以为是后人编写的。但大家仔细去看,龙本来在海里,为什么出现在五台山来护法,而且五台山离海很远。   现在地质学研究,在很久远以前,五台山是在海底,后来随着地壳运动,慢慢浮上来了。沧海桑田。大家去看法华经,文殊菩萨在哪里度化众生,是在海里度化众生。有菩萨问文殊菩萨说,有没有人听了法华经马上成佛的,文殊菩萨说,有的,八岁的娑竭罗龙女,他听了法华经马上成佛。这个是文殊菩萨和海的因缘。   科学无法解释的五台山神异现象   现存五台山大显通寺的文殊菩萨显圣原始照片(资料图)   再讲到龙的问题,龙却是真实存在过。他是化生的,能变化,大的能飞天,可以变小,就是一条蛇。龙是有神通的,因为他修行时,乘急戒缓,持戒不好,但修行很精进,就变成了龙。在五台山,听说五爷最喜欢听戏,每到夏天,就有大班的戏班来唱戏给五爷听。   修行的人,一般在佛菩萨示现的地方修行,成就就比较快,一来有诸佛菩萨能量场加持。二来历代高僧加持。五台山在华严经中记载,一万菩萨绕清凉。太阳升起来时,文殊菩萨带领一万眷属,在山上度化有缘人。   什么是有缘呢,每个去五台山朝拜的,都能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自然也有高僧去求智慧得到加持,像虚云老和尚三步一拜五台山,路上遇到大雪和病苦,文殊菩萨化成乞丐来救他。也有平民百姓去求平安得到加持。还有帝王去五台山。   康熙当...... 关于佛珠的秘密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3-26 15:45:32 浏览:1813   佛珠来源于古印度的装饰饰物“璎珞鬘条”,后逐渐被佛祖点化为帮助修行的法器,佛珠和一般首饰不同,佩戴者不可以对待一般首饰的心态来对待佛珠。 那到底佛珠有什么秘密呢?   随身法具   关于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经》中记载的说法为准。据载,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槵子来制造佛珠,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就是佛珠的起源。 所以,最初佛珠被称为“念珠”。也由此,佛珠成为了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并在僧俗间广泛使用。   持佛善念   佛珠与“弗诛”谐音,为不要诛杀生命之意。佛家第一大戒不杀戒,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教更是着重这一点,强调戒杀护生的人必定有健康长寿的结果。佩戴佛珠,首先意在时时提醒要爱惜物命。 同时,佩戴佛珠即是提醒自己坦然应对各种境遇,善调己心,遇事圆融,不忧不怖,不骄不躁,减少不健康心理对自己的控制。   圆满无谓   佛珠一般是圆球形的,表示圆满,也就是完美无缺的意思。我们常常抱怨人生的很多缺憾,人的很多缺陷,但我们总是没有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圆满无碍的智慧和功德,只因为自己无谓的烦恼,而将这些本有的圆满智慧覆盖了,不能显现出来。   只要能化解这些无谓的烦恼,就可以与佛一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随意运用。   恭敬心诚   每串佛珠由主珠、若干其他的珠子和穿绳三部分组成。主珠代表着佛,穿绳代表着法,其他的珠子代表着僧,佛、法、僧三宝包含在一串佛珠之中。对佛珠要有恭敬心,如对圣容,收拾身心。   佛教强调恭敬心诚的目的,是通过恭敬佛菩萨,真诚待人,从而改正我们傲慢、自以为是的缺点,变得平和理智。   108子,愿解忧忧思   佛珠中,数目较多的是18粒和108粒。18代表着十八不共法,这是佛的十八中特有的功德;18也代表着十八界,十八界包含的宇宙中所有现象。108代表着百八烦恼,也就是人的一百零八种烦恼。   人之所以身心有疾病,之所以本有的无量智慧功德不能显现,就是因为这些烦恼的存在,这些烦恼盖着了本有的智慧功德。如果解了这些烦恼,就同于佛。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 佛教中有哪些礼仪?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3-25 20:55:11 浏览:1674   1、合十   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对佛法信众言,这是最熟识不外的呼唤方法,合十的动作,不仅能够到达收摄表面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仪之一。   除了碰到人能够合十表现问候、打呼唤之外,假如经由法师身旁、或穿梭大殿佛前,也能够合十的姿态,稍稍欠身经由,表现本人的礼貌与尊崇。此外,咱们写信时,用“某某人合十”作为信末署名,也是一种表白谦逊、恭谨情意的好法子。    2、操手   当咱们凝听长者大德说话时,也能够双手合十表现恭敬。假如说话的时间较长。则能够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态,这样也能让人摄心,不会散漫没精神。   详细法子为:双掌平放,手心朝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于腹部前方。双手高度要适中,约为肚脐上方一寸,否则太高予人紧张严肃之感,太低又显得很没精神。双手不要贴紧腹部,否则看起来会很不天然。   3、顶礼   向佛、菩萨或上座行此礼。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舒两掌过额承空,以示头触佛足,恭敬至诚,就是俗话说的“心服口服”。   4、问讯   佛教徒素日在正式场所见到师父或长者大德,能够心服口服行跪拜礼,但假如师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饭、讲话、演说时,则能够用问讯的方法代替,同样能表白忠厚的情意。   首先忠厚地合起双掌,眼力瞩目中指指尖。而后向下哈腰约九十度,当要直起身子来时,合十的双手也同时变换姿态。以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盖住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微微相接触,食指尖也微微相接触,食指与大拇指刚好略呈三角形状。此时,双手的姿态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犹如向佛菩萨供花一般,充满了恭敬祥和。双手维持这个姿态经由胸前,不时举高到眉心(但不触到额头),这也表现把佛菩萨供到顶上,有着忠厚、恭敬而谦逊的立场。随后再微微将手放下,到胸前回复合十姿态,而后放下双掌。   5、功课   在寺庙里,僧尼天天的选修课为朝暮课诵,又名早课、晚课。一般,寺庙在早上4时就打催起板(起床号召),僧尼盥洗完毕,齐集在大雄宝殿,恭行礼佛,听候大钟大鼓完毕声,群众齐诵早课:《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 《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3-23 17:48:53 浏览:1857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经典。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   “金刚”,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金刚经》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心理进行克服?《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一、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   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二、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   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三、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 梵心禅韵 观佛纳福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admin2012 时间:2016-03-23 17:17:23 浏览:2133 ——“三湘佛缘·严淞佛画展”开幕式在湖南国学公益流通中心隆重举行 3月19日上午10时,由湖南省国学公益流通中心、湖南国画馆、春雷公益、柒福文化、湖南践行国学基金会·国学践行馆联合主办的“三湘佛缘·严淞佛画展”开幕仪式在湖南省国学公益流通中心隆重举行。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叔红,省委外宣办副主任苏璇,省工商联原主席李云初,怀化市原人大主任、长沙市怀化商会秘书长段国华,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方长,泉湖寺住持昌慧法师,长沙理工大学教授佛学书法雕塑家谢东谷、中华国粹艺术研究协会副主席黄库、长沙市书法协会副主席周桂华、国学公益流通中心主任萧秉坤出席了开幕式,参加开幕式的还有书画界相关人士以及新闻媒体的代表。开幕式由湖南电视台主持人李诗主持。 此次展览于2016年3月19日开始,至4月1日结束,共展出严淞近年来创作的佛画精品共七十余幅。严淞是湖南省青年佛画家,灵根独耀,深具慧根,其弥勒话禅作品,线条流畅,笔墨饱满,笔锋勾勒处尽显大方,淡雅而显高贵,能将佛画画出禅思。在笔力挥洒中,禅的“虚空若无却似有”意境淋漓尽显,而弥勒与禅的巧妙结合更使其意境深远流长。弥勒中有禅,禅中有弥勒正是严淞所作画的特点。 开幕式上,领导嘉宾纷纷致辞,对严淞佛画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叔红特别讲到:严淞是非常有才气和造诣的青年佛画家,通过绘画艺术宣传推广佛教文化,是非常好的传统文化推广形式,通过佛画作品的市场流通,也将为湖湘文化产业树立一面新旗帜。随后,陈叔红主任隆重宣布画展正式开幕。 画展现场,参观者络绎不绝,赞叹不已,在严淞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体会画中禅意,作品《皆大欢喜》中,一只鸟在弥勒佛头上拉屎,严淞老师笑言,这意味着人需要忍辱,为什么不能忍,没看破。万法皆空,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虚妄,一切如梦幻泡影,你好我好,大家好,皆大欢喜也。《难得糊涂》中,弥勒佛扶扇侧卧,双眼一睁一闭,鱼儿自游,莲花盛开,这意味着:人不可太尽,事不可太清,看淡了天无非阴晴,人不过聚散地,只是高低随缘自在,不悲不喜,你若糊涂便是晴天。 古琴演奏家刘爵老师现场助兴演奏古筝名曲 90高龄的著名湖湘书画家陈国恩老师现场题字祝福 而《禅茶一味》作为组画代表作,撷取佛教中六度之义,由六组佛画相序而成:布施、持戒、......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寺庙 白龙寺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3-22 17:07:29 浏览:2047   泰国清莱(Chiang Rai)是泰国最北部的首府,地处泰国、老挝、缅甸三国交界处,距首都曼谷约900公里。闻名的金三角就坐落在这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寺庙白龙寺也坐落于此。   白龙寺也作龙昆寺、灵光寺、洼龙坤或俗称白庙,据建造者讲,在未来的90年这座寺庙的建造工程才有望竣工。该寺由泰国著名艺术家Chaloemchai Khositphiphat所设计,于1998年开始建造。   白龙寺独到之处在于全寺都是白色,并雕有无数条龙,还有各种华丽造型,而在这些图案中又镀有银色的金属条带,佛殿外墙上还镶嵌了许多镜面玻璃。从合适的角度看上去,就像是整个寺庙散发着令人惊异的魔法之光。而且寺庙中的壁画也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由于工程细腻,目前这座寺庙还没有完全建成,当地人也把它称作灵光寺。白龙寺是一座突破泰式传统寺庙建筑的佛殿,创作者希望能藉此将佛教与艺术完美融合。据设计者说,之所以选用白色,是因为白色正好象征佛陀的纯洁,而无所不在的镜子,则寓意着佛的智慧照耀着全宇宙。   据说修建白庙的原因和目的有三:   一是为了庆祝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七十大寿,由这位艺术家送给国王和诗丽吉·吉滴耶功皇后的礼物。   二是为了教化世人。既然是庙当然少不了它的宗教属性,庙的主旨是在教化世人从善弃恶。   三是为了推动泰国北部清莱府旅游业的发展,兴建一个有特色的标致性建筑来吸引游客。设计灵感是来自佛祖对世人的教化,用很形象生动的手法劝慰世人弃恶从善。当人们死后要想上天堂见到佛祖就一定要经过一座桥,桥上有两员神将把守,只有平生没有做过什么坏事一心向善的人才能路过此桥而升入天堂。而那些生平做过太多坏事,恶事的人将被两员神将打下桥而进入地狱。地狱之门也是随时打开的。进入主庙需要脱掉鞋子,而且不可以在里面拍照,否则会被视为对佛祖不敬从而触犯神灵。建造者不仅婉拒了其他人士的资助,而且坚持不收门票、不收停车费、不要香火钱,只靠出售自己的画作作为建庙的资金,这座宏大的建筑因此造造停停。 念佛一声福积无量 拜佛的十种功德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3-21 19:21:45 浏览:1408   一、得妙音色:若多拜佛,相貌也会转变为好,音声和身体都会庄严起来。   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威德,说话自然会得到别人的信服和尊敬。   三、处众无畏:拜佛精进,身体不倦,心不散乱,何处何地,无有畏惧,仪态安详。   四、众人亲近:拜佛用功的人,无论身在何处,总有许多人亲近、恭敬、供养。   五、天人护持:拜佛之人,天龙八部常在左右拥护,不让邪魔外道及一切不好的人与事物接近他,事事如意。   六、诸佛护念:拜佛诚心,诸佛菩萨都会护念,加持其人,智慧如海。   七、具足威势:拜佛具大威德庄严。(势是有威望、地位的意思,具有势的人自然令众人心生信服、恭敬。)人格尊贵,必受人仰敬。   八、有大福德:拜佛的人,福德因缘自然而来,不求而得,诸事如意吉祥。   九、临终往生:拜佛之人,不单今生安乐受用,临命终时,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十、速证涅槃:往生极乐国土,花开见佛,速证无生法忍。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说:“念佛一声,福积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六道苦众,皆是受报而生。我们来世间为人,就是来受报的,受自己前世造作的福报或是恶报,一切苦乐皆不出此二者。福报大的人自然吃穿受用自在,所求如意,反之亦然。恶报多的人,自然衣食不周,所求不得,百逆横生。反之亦然。   佛以四种方便度人,一、相貌 二、身行 三、传法 四、名号。所以,观佛庄严的相貌、学习佛的身教、依从佛的法度、称念佛的名号,皆可得福得度。所以礼佛时我们应收心摄念,观瞻佛的端严相貌,想佛的身教,依佛的法度,称佛的名号,一心礼拜佛像。我们以诚心礼佛,即可灭罪得福,这样善增恶减,福长罪消,自可改变境遇,所处安泰自在。   阿弥陀佛又称十二光佛,十二种名号皆有不同功用,其[无对光佛]的名号,可灭苦因,消除我们历劫来所造作的苦因,因既消,果亦不受。其[炎王光佛]的名号,可灭苦果。积薪千年,一朝燃尽。炎王既是火王,以火王无边炙火尽灭罪薪苦果。礼阿弥陀佛一佛,既是礼十方三世诸佛,礼一切诸佛菩萨时,亦可一拜一称 南无阿弥陀佛。   既知拜佛的功德利益是这么的殊胜这么大,我们就应当行精进,收心摄念,恭敬拜佛。根据自己...... 为何以“孔孟之道”指称儒学?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3-17 15:25:33 浏览:2150   “孔孟之道”出处:北宋胡宏(?—1155)《知言》三:“卷释氏窥见心体,故言为无不周遍。然未知止于其所,故外伦理而妄行,不足与言孔孟之道也。”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在儒学史上有两位不得不提的人物,那就是被尊为“至圣”的孔子和“亚圣”孟子。尽管孔子与孟子相隔百年,然而后世却将二者联系起来,称他们的学说为“孔孟之道”,来代指儒学。   与孔子不同,孟子生活的时代已是战国中期。其时,周天子已彻底失去了权威,诸侯之间连年战争,社会板荡,民不聊生。而思想界却异常活跃,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形成。孟子生活的邹,地接鲁国,自然更易受到儒学的影响。孟子受业于孔子的裔孙子思之门人,接受了儒家思想。他私淑孔子,对孔子十分推崇,曾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将孔子尊为“圣之时者”。其一生以维护和弘扬“孔子之道”为己任,他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对于当时盛行的“杨墨”之说进行了激烈批判。他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影响深远。纵观孟子一生,他和孔子的生命轨迹有诸多相似之处,早年求学,后周游列国,以求用世,但以失败告终。晚年退而著述,与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其中便有“孟氏之儒”。战国时期,孔子后学出现分化,这种分化乃是儒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质是儒家学说的发展与深化。不过在战国时代,“唯孟子、荀卿守其所习”,成为影响最大的儒学大师。但是,中唐以前,孟子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官方也一直以“周孔”或“孔颜”并称来代表儒学正宗。随着学术思想的转变,唐宋之际新儒学兴起,经过韩愈、二程尤其是朱熹的表彰,孟子的地位也愈益提升,《孟子》由子书升格为“经”,孟子也先后被宋元官方追封为“邹国公”,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便是学者艳称的“孟子升格运动”。随着孟子的升格,“孔孟”合称也代替“周孔”、“孔颜”的说法,成为儒家道统的核心。此时,“孔—曾—思—孟”的儒家道统谱系也得以确立,此后数百年,“孔孟”成为儒家的正统,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   孔孟之所以合称,有多种原因和必然性。举其大端,第一,孔孟合称是儒家内部学术转向的产物。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直接导致了孟子的地位的提升。孟子思想中的思辨性、理论性,切合了唐宋之后儒学应对佛道挑...... 医学实证:打坐可改变大脑结构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3-16 19:48:49 浏览:2069   美国麻萨诸塞州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简称麻省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打坐(meditation)八周后,参加实验人的大脑结构就发生了变化。这是首次由科学家研究实验证明,这种传统的、带有些宗教色彩的修行打坐,可以导致大脑结构的变化。   研究人员表示,以前的研究已经表明打坐者大脑结构出现差异,但没有证实到底是什么样的差异和变化。研究人员的报告说,经过八周的禅修打坐,参加者与记忆、自我感觉、同情和压力感相关的大脑区域,就发生了可测量的变化(measurable changes)。   麻省总院精神科神经影像学医生莎拉.拉扎(Sara Lazar)领导了这项研究,也是研究报告的资深作者。她说:“虽然禅修打坐是一种平静和放松身体的运动,但打坐者早就表示,打坐还有认知和心理上的多种好处,打坐后一天心身愉悦。我们的这项研究也表明,人们花时间放松打坐,不只是心里感觉更好,而且大脑结构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16 名实验参加者在实验开始的两周前及禅修打坐八周后,研究人员对他们的大脑结构进行扫瞄,然后做对比分析。参加者除了每周一次会面,在一起练习禅修打坐,集中保持非主观意识的感觉、感情和意念,参加者还使用录音来被指导每日的打坐,并被要求记录每天练习的时间。一组没有参加打坐的人,他们的大脑结构也在同期被扫瞄检查。   打坐组报告他们每天平均练习27分钟,他们回答了冥想问卷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他们的念力比以前有显著改善。   针对脑扫瞄图,主要对早期研究时发现的打坐者大脑出现差异的区域,科学家们做了重点分析研究,发现海马(hippocampus)的灰质密度增加了。海马已知是主管学习和记忆的重要部位,是与人的自我意识、同情心和反省意识相关的大脑结构。灰质是一种大脑组织,其中含有神经细胞。   打坐者报告压力减轻了,研究人员发现他们杏仁核的灰质减少了。杏仁核已知是一种产生焦虑和压力的脑组织结构。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在非禅修打坐人的脑扫瞄对比中,都没有发现。 麻省总院研究小组成员布丽塔.侯奏(Britta Holzel )说:“大脑的可塑性很引人,通过简单的冥想打坐,就可以在改变大脑结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增加我们的幸福感和提高生活...... 禅的唯一沟通方式就是“拈花微笑”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3-14 20:20:29 浏览:1638   很多人都知道禅宗的起源:“拈花微笑”。据说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灵山说法,来了很多 信众。有一个信徒拿了一朵花送给他。不知是什么花,不是菊花,也不是百合花,书上说是优钵罗花,佛拿着花就笑,半天不说一句话。下面这些人开始琢磨,这个 老佛爷怎么搞的,不开口说话,只看着花笑,玩的什么花招啊?不要说释迦牟尼佛了,假如我今天上台第一个动作就是拿着花,然后看着花笑,你们肯定晕倒。见过 玩剑的、玩太极的,没见过玩花的。   就在大家都搞不懂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突然间破颜微笑。释迦牟尼佛说:“对了,佛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离相,见性成佛,微妙法门,传摩诃迦叶。我就传给你了,你懂我的心法了。”   如果我今天拿朵花笑,我笑死了你也不会懂。我仰头大笑、哈哈大笑、笑得在地上打滚,你还是不懂。可他们两个为什么一笑就懂了呢?到底是什么意思?你不懂,我也不懂,但我们可以琢磨。这两个人之间的微笑,其实就是心心相印、心领神会。我们今天很多所谓的心领神会都是假的,都隔着一层面纱,不是心灵之间的 碰撞,不是思维之间的交流。   为什么他们两个人的微笑就心心相印了呢?我们可以琢磨一下那朵花。那是花吗?不能说。那是春天的花吗?它要凋谢。迦叶尊者最知道佛的想法。所有的语言 文字都是后天的,都是加在事物上的标签和符号,都是加在事物上的副产品和附属物。花本身,就是摆在我们面前充满生机、活活泼泼的一个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佛陀和迦叶的微笑摆脱了一切可以通过感官、语言、文字、符号和标签来交流的状态,而以心来交流。通过这种交流体会到的,才是真实的境界。所以,禅的唯一沟通方式,就是“拈花微笑”。   敦煌壁画里就有这幅画,佛陀与迦叶目光对视、神情对视、微笑对视。这一对视,就铸成了佛教中的千古公案。但这不能学啊!它已经成为历史的瞬间。你说佛 拿着花笑,我也拿着花笑,人家会说你精神有问题。这只有一次,不可能重复出现,是模仿不了的。所以,禅是内心里面的领受和感知,是觉悟的一种境界。 年轻人学佛的关键是什么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3-13 20:02:48 浏览:1754   年轻人学佛最关键的就是闻思修行,这是佛法的精髓、核心。若没有闻思修行,就不可能遣除疑惑、产生正见、获得解脱。   对知识分子来讲,非常需要学习佛教最甚深的思想,如因明、唯识、中观等。对年轻人来讲,只要有时间,就应多思维、多辩论、多分析。虽然凡夫人达不到佛教最深的境界,但也要有兴趣。否则,像其他宗教一样,做一个好事就可以了,也是不行的。一定要通过闻思修行,在心坎深处体现佛教最甚深的境界。   当然,若能遵照密宗传承上师开示的甚深窍诀和教言,先修加行、再接受灌顶、再实修正行,每个人都可以体现。 遇到事情 祈愿有用吗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3-09 17:31:32 浏览:1317 祈愿有用吗?   当我们心中充满爱时,也在世界上创造了更多的爱、和平及喜乐。当我们的心中充满爱时,在那一刻将这些能量传送给另一个人,他知道与否,那并不是最重要的。安乐、慈爱、安稳的能量是非常真实的,最重要的是把这些能量传送出去,这才是真正的祈愿。   所有心怀信仰的人,在灵性修行上都会采用某种祈愿或禅修的方式,虽然这些方式看起来可能大为不同。祈愿有可能是静坐,也有可能是诗歌大合唱。有些传承教人坐着祈愿,有些则是以俯拜、跪、站甚至舞蹈的方式来祈愿。有些人虔诚地定时祈愿,有些人则是临时抱佛脚。尽管祈愿的方式形形色色,种类繁多,但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祈愿有用吗?”   或许我们会认为,如果祈愿有用,那么祈愿是可行的。但是假使祈愿没用,那么为什么要祈愿?   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是讲个故事。有个6岁的小男孩养了一只小白鼠当宠物,但这只小白鼠不仅是宠物而已,它也是小男孩最亲密的朋友。有一天,小男孩和小白鼠在花园玩,但小白鼠钻进一个地洞后就再没出来。小男孩非常悲伤,觉得没了小白鼠,活着也没什么意义了。他跪了下来,双手合十,热切地祈愿小白鼠能再出现。他全心全意地祈愿,就像他看妈妈做过的一样,喃喃地向上帝说:“上帝啊!我对你有信心。我知道若你愿意,你可以让小白鼠再回来的。”   小男孩十分虔诚地跪着祈愿了两个多小时,但是小白鼠没有回来;最后男孩回屋里去了。在他童年时,当遇到不如意的事,他都会祈愿,但他所祈愿的从没实现。到了高中时,他对祈愿已经没有信心了。   这个男孩现在已经是就读于天主教高中的少年,参加了校内的音乐班。这个班的老师是位声音发颤、健康状况颇差的老人。每天早上,老师上课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祷告。他的祷告有15分钟之久,没有学生喜欢这件事。他祷告的方式无趣而平常。老师祷告前都会先问:“有人有什么事要我代祷的吗?”他会把这些事全记下来,然后代表大家祷告。   通常他会为一些小事祷告,例如,“明天我们要去户外野餐,请给我们好天气,不要下雨。”对这位年轻男孩来说,这课前15分钟的祷告是无聊的,他对此一点信心也没有,然而老师仍旧每天虔诚地祷告。   有一天,一个女孩伤心不已地来上课。她说父母刚告诉她,母亲得了脑瘤。她吓坏了,害怕妈妈会死掉。老师听她说完后...... 女人为什么不能成佛?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3-07 17:43:59 浏览:1543   关于女身能不能成佛,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这在显宗与密宗有区别。有一个观点,女身成不了佛,若要成佛,首先女身必须先修成男身,男身才能成佛。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我看来是印度一种重男轻女的思想遗留下来的,当时显宗里面有这个观点。   释迦牟尼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释迦牟尼的母亲生下来后就去世了,他是被姨母养大的,后来释迦牟尼出家了,他的姨母及他在家时的妻子两个人来找他,要求出家(第一个出家的女尼就是释迦牟尼的姨母及妻子)。   当时很多人反对,认为女人出家会伤害佛教的存世时间,佛教本来可以存世五千年,女人出家可能要减短五百年,当时有这个说法。但是释迦牟尼还是给她们授戒了,但由于女人的生理特点,在戒律上更加复杂,所以男比丘是二百五十戒,女比丘是三百六十四戒,这是根据女人生理各种特点来制定的。   但是密法却打破了这个界限。在显法里,释迦牟尼、八大菩萨都是男的,密法里就出现了度母、许多空行母的形象。这说明,佛里面也有女佛,既有男身佛也有女身佛,既然有女身佛,女身就可以成佛,密法里就解决了男女平等的问题。不但如此,女性的地位更高。在无上密的十四条戒律里有一条,不能侮辱女人。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母亲以及众多空行母都是女人,污蔑女人就等于污蔑自己的母亲和所有的女相佛,所以在戒律里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   桑普寺还有一个故事,夏瓦曲结桑给(人名,藏音)在藏地成立五明学院,五部经学院就是在他那个时候成立的。他对戒律的要求非常严格,僧人所住的地方,寺院里面,是不许女人进去的,就是为了防止犯戒。   后来有一天,他正在讲经的时候,有一个女尼进来了,来参加他的法会,听他讲法。他当时就说:“你出去!不准在这里!这是男僧住的地方,你不能进来!”他很不客气地把女尼赶出去了。恰巧这个女尼不是一般的人,她是一个空行母的化身,她在出门的时候,就诅咒了他一句,说:“你等着瞧,不过三十年,我将把这座寺院全部变成尼姑寺。”后来确确实实变成尼姑寺了。   实际上,从密法来说男女都是平等的,佛心都是平等的,男女都有佛心,所有这样的说法:“女身不能成佛啊,要成佛就必须变成男身啊,”等等,都是受印度显宗的偏见影响。密宗是后来产生的,所以密宗里面没有这样的东西,女佛和男佛同样的多,藏传佛教里面有度母、空行母等,非常多,所以女人...... 鲁迅:自幼皈依 和僧人结缘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3-06 19:04:39 浏览:1382 和僧人结缘   鲁迅是周家的长孙,极受重视,家人担心养育不大,还未足岁,即由父亲领着去拜他的第一位师父。他们前去的寺庙,是被誉为绍兴八大寺观的长庆寺,孩提时,父毌让他皈依,送去长庆寺拜当家和尚为师,取法名:长根。后耒鲁迅以“长庚”作为芼名撰写杂文《唐朝的钉梢》,就是取其谐音。   目前,上海鲁迅纪念馆藏有一个银八卦,上面刻有:三宝弟子法号长根。拜的师父为长庆寺的主持龙祖法师。龙祖法师替鲁迅取法名为“长根”,师父赠他银八卦一件,上刻“三宝弟子法号长根”,鲁迅还有一件百家衣,即“衲衣” ,非喜庆大事不给穿上,一条称为“牛绳”的东西,用以避邪。鲁迅年幼时,遇到该寺做水陆道场,都会随家人到该寺去看热闹。   鲁迅一直到他临死的那年,即1936年4月他还写下《我的第一位师父》的文章(收录在《且介亭杂文末编》),追忆去世已有40年的龙祖法师;鲁迅也推测龙祖法师的徒弟,也就是他的师兄弟大半做了一寺的住持,文章写道:“我们(指与他的师兄弟)的交情依然存在,却久已彼此不通消息。”文情并茂,真挚亲切,显示了鲁迅感情丰富的一面,感人至深。   鲁迅也结识、结交不少是佛教徒的朋友,如许寿裳、许季上,日本人内山完造、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等人。其中与鲁迅交情最深的,当推许寿裳。   和佛教经典结缘   相对而言,鲁迅与佛教经典的关系,就甚为密切,且终其一生,都与佛教经典保持善缘。   根据鲁迅日记,他从日本留学归国,于1914年,在北京担任教育部官员时期,开始大量阅读佛教经典,努力研究佛学。这一年,他购买佛学书籍多达70、80种,占全年购书数量的二分之一,这些佛书有《释迦成道记》、《金刚般若经》、《发菩提心论》、《大乘起信论》、《瑜伽师地论》、《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传》、《高僧传》、《阅藏知津》等。   他不但自己看佛书,研究佛学,还不断给绍兴老家寄去佛书。根据鲁迅好友许寿裳回忆,1914年以后,鲁迅除了自己买佛教书籍,研究佛学外,还与许寿裳订下协议,合购佛书,互通有无,这很可能是基于经济不甚宽裕的原因。   鲁迅不但大量购买佛书,对出版佛书,也作出贡献。《百喻经》,又名《百句譬如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是佛教寓言作品,南朝齐时,由印度僧人求那毗地带到中国...... 王阳明的五大处世之道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3-04 05:52:05 浏览:1705   王阳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曾国藩曾这样评价他:“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他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思想,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在他看来,人活于世,烦恼苦闷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处世五法则是引导众人以心之力抵御外界纷扰,重拾中庸、淡然之境。   欲修身,先养心   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王阳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说出了“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深刻道理,他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文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的正是心力于人的强大作用。   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欲静心,先戒躁   修身养性的最高之境,在于无论面对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内心的宁静。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的:“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欲去焦,先宽心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这句的意思是: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欲去焦,先宽心    欲心旷,先求简   王阳明所提倡的“心学”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家所说的“顺其自然”相仿,但相对于老庄的无为之态,王阳明推崇的是“无为之下的有为”,即以退为进大道至简的本真心态。   圣...... 念佛能创造两种强大的力量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2-26 04:30:11 浏览:1459   我们净土宗的修行者,当我们走进了佛堂,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所谓的一句弥陀念、诵、听。我们念从心起,我们从一念皈依的心,去创造一个佛号的声音,这个声音再听回去的时候,当你听到你自己的声音的时候,你的生命已经产生了变化,因为你的生命,创造了两种强大的力量出现,一个是心灵的力量,一个是弥陀的力量。   什么是心灵的力量呢,套一句蕅益大师的专有名词说,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其实我们自性本来有很大力量,只是你没把它释放出来而已,没有把它开发出来而已。所以我们透过理观,我们把那些障碍我们内心的问题都把它消灭掉,这个时候你的心,更加的灵活,更加的明了寂静,这个时候,你心灵的力量发挥出来了。   第二个,阿弥陀佛的音声,它代表弥陀所有的功德,你启动了弥陀四十八愿的加持力,所以佛力不可思议,这两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简单的说,心力带动佛力,佛力加持心力,从这个心力带动佛力,我们可以知道,你内心的力量是主动的,佛陀是被动的。也就是说,你准备了三分,佛陀给你三分的功德,你准备了五分,佛陀给你五分的功德,你准备了十分,阿弥陀佛把所有的无量光、无量寿全部送给你。   所以同样一句佛号,谁能够把这个佛陀的功德,全部把它释放出来,就各凭本事。因为同样一句佛号,佛陀是平等的,身为佛陀他没有偏心的,他没有锁定哪一个目标,说要对谁特别好。这就是为什么,一场佛七打下来,有些人是满载而归,有些人只是跟阿弥陀佛结结缘,因为你没有准备好。   我们从这个心态的准备,我们大致分成两类来看,一场佛七打下来,有一种人是消业障式的念佛,你看他七天创造了多少佛号,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皈依,一天打下来不可思议,创造了多少佛陀的功德。那功德跑哪里去呢,跑去消业障去了,他打完以后很轻松,他做生意很顺利,消业障式的念佛,因为他没有理观的带动,只有信仰,信心。   当然身为一个初学者,可以理解,但是你应该还可以再进步,慢慢的你要学习经论,慢慢知道怎么去面对你内心的世界,怎么去调整自己,去加强你的心灵的素质,加强你心灵的力量,这个时候你心灵力量准备好的时候,你的明了的心,在跟佛号接触的时候,那这个佛号就不是一般佛号,佛陀给你更多的东西,因为你准备得更好。   所以我们就会从一个消业障式的念佛,提升到一种往生式的念佛。你是...... 道家养生:庄子的养生术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2-24 03:40:46 浏览:2171   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庄子,就认识到生老病死如同昼夜一样,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他以古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的生死观为训,在生之年不寻欢作乐,空耗精力,也从不因为“老之将至”而畏惧死亡。庄子活到83岁,无疾而终,他的寿命比同时代的人平均寿命翻了一番多。   他的养生之术有四:   一是少私。   他认为:“私”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一个人如果私心满腹,遇事便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思想上终日不得其安,久之必致形劳精亏,积虑成疾,疲困不堪,必“殆而已矣”。只有剔除求名贪财之心,使精神宽慰,“可以保身,可以养身,可以尽年”。心底无私的人,才能胸怀博大浩远,不计较功名利禄,生活物质“取之有道”,才能够知足常乐,心地坦荡,必获大寿。“少私多寿”,是庄子总结的养生规律。   二是寡欲。   “人欲不可绝,亦不可纵”。纵欲必招祸染病。一个人如果抑情欲,就不会欺男霸女,损肾伤尊;节食欲,就不会谋财害命,贪吃伤身;寡权欲,就不会投机钻营,逢迎伤神。“多行不义必折寿”。只有做到知其荣、守其辱、安其身、图其志、创其业、洁身自好的人,才堪称大丈夫,伟男人。“寡欲多寿”,是庄子推崇的养生要诀。   三是清静。   庄子认为静默祛病。如果一个人终日躁动不安,思想不能逸息,定会心力交瘁,百病丛生。他提倡,凡有志于养生者,都应当磨炼自我控制的能力,要善于在纷乱的环境中保持自我放松,自我稳定,做到轻松自如。为此,他首创了以“头空、心静、身松”为要领的“静坐功”。“清静多寿”,是庄子倡导的养生法则。   四是豁达。   庄子认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庄子主张处世要乐观。他曾形象地比喻说,水泽里的野鹤,十步一啄,百步一饮,消遥自得,幽闲自如,因而得以保生;而笼中之乌虽然饮食充足,但有翅难飞,蹦跳不能,成天低头不鸣,无精打采,因之难以全生。一个人长期锢于自己设置的精神枷锁之中,必然会忧愁苦恼,“病由心起”。“豁达多寿”,是庄子养生和处世的切身经验。 姻缘是前世注定的吗?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2-23 02:11:34 浏览:2335   新年刚过,很多适龄青年都是刚刚从逼婚的阴影中走出来,新年本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却因为逼婚使得很多年轻人对家望而却步。被催的紧了,有花钱租的,有找朋友假扮的,穿帮后闹出了不少的新闻。还有的真情侣,因为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而吓跑的,因为女人不能上桌吃饭风俗而怒掀桌子的,总之各种各样。不得不说冲破重重困难最终走到一起结成夫妻真的是挺不容易的。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可以说是血缘以外最亲密的关系了,不管是媒人介绍,还是自己相识、相知、相爱,最终之前两个毫无瓜葛的人能够在一起相濡以沫一辈子,除了缘分,真的找不出其他更靠谱的解释了。   夫妻的姻缘到底是如何安排的?月下老人为什么要给这两个人系红线?到底夫妻的姻缘是不是注定的呢?   在佛教看来,一切情缘都是有为法,当然也包括姻缘爱情,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是生灭法,并非真实。如果非要从世俗谛的角度分析个前因后果,那么姻缘肯定是前世缘分的一种延续,否则不会平白无故的两个人相遇,产生感情,最终结合。但是这种缘分不是唯一而固定的。我们大家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规律,每个人都不是第一次轮回了,在无数次的轮回中肯定造作了诸多的善恶因缘,而这些因的成熟需要过程。   在这一世的人生中,有的没有成熟的姻缘,那么就注定此生无法结婚;有的只有一段成熟的姻缘,那么就结一次婚,白头偕老;有的多段婚姻此生分阶段成熟,而且都不深,那么就会出现多次婚姻;还有的多段婚姻同时成熟,这个时候就看当时其他因缘对当事人的影响而做出的选择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修道人自己主动放弃成熟的姻缘而虔心向道的。   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自认为的一些姻缘,年龄稍微大一点就恐慌的不得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姻缘和因缘都是强求不来的,既然我们无法知道未来有什么样的因缘,与其在焦虑中度过,还不如坦坦荡荡的随缘面对。心态好状态佳,也许能够更快的帮你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哦。   已经结成夫妻的姻缘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报恩的姻缘。某一世,一方有恩于对方,或者是救命之恩,或者是其他恩德,感恩的一方许愿来世偿还,这种婚姻往往都会比较幸福稳定,因为报恩的一方潜意识中会无怨无悔的付出,对方不管怎么对她都不会影响报恩的心。当然在相处的过程中肯定也会有摩擦和争执,但是不影响报恩的过程。 ...... 四大佛教名山 如何成为圣地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2-20 04:10:24 浏览:1953   众所周知,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分别以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著称,因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住世成为圣地。   五台山   文殊菩萨,由于“智慧超群,洞悉般若”,因而意味着“大智”。   峨眉山   普贤菩萨,由于“难行能行,不辍不止”,因而意味着“大行”。   普陀山   观音菩萨,由于随时随地“悲悯众生,救苦救难”,因而意味着“大悲”。   九华山   地藏菩萨,由于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而意味着“大愿”。   地藏菩萨之“大愿”,是指他的愿心极大,要普度所有的众生,包括动物乃至地狱之中的饿鬼等一切生灵,只要地狱没有度空,他就不成为佛。   观音菩萨之“大悲”,是指他的胸怀极为慈悲,即所谓“大慈大悲”。“慈”是“予乐”,即为众生带来快乐;“悲”是“拔苦”,即为众生解除痛苦;“大慈”是“无缘大慈”,即不分亲疏、不计恩怨地为一切众生带来快乐;“大悲”是“同体大悲”,即视众生与自己为一体,解除众生的痛苦就是解除自己的痛苦。   文殊菩萨之“大智”,是指他的智慧极高,悟透了“空有”“因果”“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等所有佛法,洞悉一切“般若”,即佛法的最高智慧。   普贤菩萨之“大行”,是指他在实践佛法宏旨,普度众生方面极为尽心尽力,再难也不中断、再苦也不停止。   因此,人们朝拜九华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地藏菩萨那种大愿心;朝拜普陀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观音菩萨那种大胸怀;朝拜五台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文殊菩萨那种大智慧;朝拜峨眉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普贤菩萨那种大践行。   其实,这四位菩萨是代表修行佛法的四项要求,即:   一要像地藏菩萨那样立下宏大的愿心——修行佛法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而是为了天下苍生;   二要像观音菩萨那样具备广阔的胸怀——无论是亲人、仇人、好人、坏人,都要一视同仁地为之解除痛苦,带去快乐。并且在这样做的时候,还不要以菩萨自居,要不分彼此,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 佛陀与神有什么区别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2-18 03:59:34 浏览:2067   学佛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者,世人尊称为:佛陀。在历史上恰巧和至圣先师:孔子出现在同一时代,是一位觉悟自身同时又觉悟万法的圣者。   当他在人世间,亲历了人生中的生老病死苦后,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出离心,修苦行达六年之久,但未得到解脱,故放弃苦行,调整身心,步行到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树下静坐时,发大愿:“不成正觉,誓不起座。”随即进入甚深禅定,观十二因缘,与自心烦恼心魔展开日以继夜地搏斗;终于在第四十九日夜半,看见明星出现,豁然觉悟一切真理,完成了无上正等正觉。从此世人就尊称他为佛陀,圣号就是释迦牟尼佛。当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颠倒妄想,不能证得。”即是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无明烦恼障蔽了佛性。”   “佛”究竟是什么?有人根据其他宗教的理论,称之为“神”。西方“神”的概念是:“自有,永有。”、“全知,全能。”、“万物之创造者。”,神与人是“能造”与“被造”的关系,人永远是神的子民。东方宗教中“神”的概念则是:循“道”修行的成就者,“道”是“真理”,是“先天地而生之形而上道。”东西方宗教中的“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不死。所不同的是,一个是“自有,永有”,一个是人可以修成。然而佛并非宗教意义上的“神”。   佛与神有本质上的区别,佛:梵语译意是“觉者”之意,即自觉,觉他,觉万法。这个觉不是孔子的先知先觉,这个觉不是源于六根的觉,而是自性的醒悟,是摆脱五蕴,万法等一切生灭法,直接引导至不生不灭的“实相”。这种觉悟打破了一切有为法的不究竟,超越了时空及生灭与幻化,觉知自身与众生原本清净的如来自性。这个如来自性,不是成佛才有,而是人人本具,众生皆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即“人人皆可作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众生与佛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这一点说明佛教是不承认“神”的权威,佛教将“神”认知为生存在法界中的三善道众生,稍比人道多一点殊胜而已,也具有人道不可思议的神通,通常乐受多于苦受。然而福报享尽时,仍会堕落轮回。所以即是神,也有生灭。生灭之根本即为因缘果报,缘生缘灭本属幻化,常受到自身因缘牵制未得解脱,因此不得自在。   “佛”是佛陀的简称,本意为“觉者”或“智者”,...... 为什么佛教僧人多高寿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2-16 07:32:33 浏览:2045   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秦始皇为了能使江山千秋延续,派术士徐福率到东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古代的方士为了延年益寿,隐居山林炼食仙丹;世间的芸芸众生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探求着长寿的秘诀。长命百岁一直是世人所希求的,表现了人类对生命永恒的向往。                     虚云老和尚一百一十八岁法相   佛教追求解脱,不追求长寿,可是偏偏向佛的僧侣、居士多高寿。据《历代名人生卒年表》(清未民初梁庭灿著):自公元232年(三国)~1884年(清朝)的1652年间,生活在全国各地的571个高僧平均寿命达76.4岁,比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高36.1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能达到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实属奇迹。就近现代而言,高寿的僧人、居士也比比皆是,清定上师世寿97岁、广钦老和尚世寿95岁、赵朴初居士世寿93岁、李柄南居士世寿96岁。可以说,这些高僧大德,全是以高龄之相示寂。   佛家的寿命超出皇帝和一般人,可见佛法中隐藏着长寿的因子,这种因子在滋养着佛教信徒的身心,最终使他们的普遍高寿。下面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些探讨,以解析与探秘僧人高寿的原因。   在探讨僧人长寿之谜之前,先让我们看一看世界公认的十大长寿之道。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对世界五大长寿地区——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吉亚、中国新疆的和田及广西的巴马进行探访。他们通过对500名百岁老人的跟踪与研究,发现长寿者有如下生活特征:一是心胸开朗,慈善宽厚,知足温和;二是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不偏食,不暴食;三是无不良习惯,少喝酒,不吸烟,适量饮茶;四是热爱劳动,勤快好动;五是生活起居有规律,坚持早睡早起;六是家庭和睦,与子孙关系融洽;七是邻里团结,乐善好施,深受尊重和爱戴;八是居住环境好,无污染,空气新鲜,饮水洁净;九是一生中没有患过大的疾病,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十是家族有长寿史,胎次靠前,多为长子长女。 以上十大特征是不是与佛教文化的某些内涵殊途同归呢?通过研究发现,世俗社会的长寿之道与僧人的禅修生活及所遵从的清规戒律确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下面逐一分析。   一、慈悲为怀——以善立世的人生理念。   佛家倡导“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即以悲悯之心来善待众生。2...... 佛教中非常灵验的财神是谁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2-12 05:54:14 浏览:1663   在佛教中,虽然没有专门称呼财神的说法的。但是佛和大菩萨都具有施予众生安乐的悲愿,所以,求药师佛、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只要虔诚和如法,都是能满愿的。   佛教护法菩萨关圣帝君,其“武财神”名号是后世商贾因为敬仰关羽忠诚正义的美德而附会的,尽管如此,我们虔诚礼拜关圣帝君,也是能够得满所愿的。   当然,从佛法正理上讲,如果自己的经济状况比较好的话,应该以布施为主,这才是求财的正因。因为越是布施,越有财富,而越是贪吝,越是空乏。   但是,佛经典籍中也有明确记载为众生施予财富的一位佛,就是善名称吉祥王如来。   这一尊佛不仅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我们如果能够虔诚礼拜、供养、念诵,是真的能够获得财富的。   以下简要总结一下善名称吉祥王佛之无量不可思议功德:   1、念此佛号可以往生光胜世界:彼佛国土清净严饰,纵广正等百千踰缮那,以赡部金而为其地,平正柔软,气如天香,无诸恶趣及女人名,亦无瓦砾、沙石、棘刺,宝树行列,华果滋繁,多有浴池,皆以金、银、真珠、杂宝而为砌饰。曼殊室利,彼国菩萨皆于七宝莲华化生。是故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皆当愿生彼佛国土。   2、念此佛号诸病苦逼切其身,热病、诸疟、蛊道、厌魅、起尸鬼等疾病一切都能消除。   3、盲、聋、喑哑、白癞、癫狂众病所困,念此佛号能够诸根具足,疾病得以痊愈。   4、此种功德最为殊胜,能够灭极深重罪:为贪瞋痴之所缠逼,造无间罪及诸恶行,诽谤正法,不修众善,当堕地狱受诸苦痛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令无间罪及诸业障悉皆消灭,无有众生堕恶趣者,常受人天殊胜安乐,乃至菩提。   5、能获得财富:少乏衣食、璎珞、卧具、财货、珍宝、香华、伎乐,由是力故,所乏资生皆得充足。   6、能解牢狱之灾:若有众生,或被枷锁系缚其身,及以鞭挞受诸苦恼,由是力故,所有苦楚皆得解脱。   7、能解野兽之害:于险难处,为诸恶兽熊罴、师子、虎、豹、豺狼、蚖蛇、蝮蝎之所侵恼,欲断其命,发声大叫,受大苦时,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恐怖皆得解脱,诸恶兽等悉起慈心   8、能解与人的纷争:若有众生,斗诤言讼因生忧恼,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斗讼解散,慈心相向,...... 烧香是价格越高越好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2-06 01:31:09 浏览:2374   刚才有同学问,烧香是价格越高越好吗?当然不是。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有正知正见。佛法告诉我们的吉祥之道,与香烧得多高、多贵并没有关系。   烧香是价格越高越好吗?   比如,从社会上的一般标准看,钱能买来智慧么?钱能买来吉祥吗?钱能买来幸福吗?相信大家都知道,答案是不能。在佛教中,供香也是如此,并不是说价格越高功德越大。   香的作用是什么呢?主要就是用来供养佛法僧三宝。所以,香的作用,没有离开我们的心。如果拿一大捆香放到那儿烧,心里却没有对三宝的虔诚恭敬,那么除了污染了空气之外,也真是没有多少作用。   那么,供香应当如何用心呢?   “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就是说,我们手中拿起来的可能只是一点点香,但是心要随着香观想。在观想中,香头的烟缭绕盘旋,越来越大,形成遍满十方世界的香云,并以此来供养诸佛,庄严佛土。   此一瓣香,不从天降,岂属地生?两仪未判之先,根源充塞三界。非木非火非烟,即戒即定即慧。收来在一微尘,散去普熏法界。热向炉中,专申供养佛法僧三宝。”所以说,我们是在借香供心,关键在于用心作意。如果不会作意,恭恭敬敬地插上三炷香或一炷香也就可以了。如果会观想,我们的心是无形无象的,让它大可以大,让它小可以小。眼前的这么一点点香,香烟缭绕,我们可以想象它遍满虚空,这样我们的供养也就随着心量一起扩大了,这就叫作“意供养”。   当然,当我们连事相上的供养都没有学会的时候,心是很难发得起来的,也就谈不上什么“意供养”。所以,当手中有有形的香可以供养的时候,就要恭恭敬敬地去供。没有的时候,还可以点一瓣心香,通过观想,来供佛、供法、供僧。   总之,佛法都是归到心上的。不管香的长短贵贱,都要用心去供,才有功德。 大年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2-04 03:38:57 浏览:2472   弥勒,全译梅特雷耶(Maitreya),又译为慈氏。弥勒是姓,名阿逸多(Ajita),义译无能胜。西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   简介     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其父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其匿藏于舅父家中。及长,舅氏虑其祸终不能免,即令其见佛闻法,从佛出家。弥勒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爱穿著。如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唯弥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议论,他听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弥勒在《楞严经》里说:‘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华经序品》文殊也说他‘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说明他这一习性的养成,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由来已久。   历史   弥勒学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爱吃穿,而重视慧学。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结果是后来者居上了。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地位   弥勒出家后,生活或修学,不与小乘比丘为伍。而与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华严经》弥勒故现楼阁,而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而与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经》释迦以瑜伽了义之教,传与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   接班人   释迦牟尼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的。他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如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优波离...... 网上学佛算是修行吗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2-01 12:54:50 浏览:1354   弟子说我觉得在网上学习,就能享受法雨之甘露,不想四处奔波。请问这样算是修行吗?   回想过去的祖师大德,为求一句话,跋山涉水,不辞辛劳。二祖慧可大师,为求安心,断臂求法。就连我们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为求得一句偈子,燃身供佛。成就者们为法捐躯,重法轻身,不就是为我们开辟出一条捷径吗?我们现在人福报大,坐在家里,躺在床上,动动手指,历代大德用生命换来的珍贵教言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再看我们自己,看了两眼,就以为自己开悟了,不用再去恭敬三宝,参学访道,你说,这算是修行吗?   什么叫修行?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过去我们没有接触佛法,没有人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们的想法错了,看法错了,我们说法、做法都错了,这是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招来六道三途的果报,错误行为变现这个喜怒哀乐的境界;现在我们明白觉悟了,想把这些错误行为修正过来。那么正确、错误的标准,只有依靠佛法,所以我们对佛法要建立坚定的信心。佛是过来人,我们不相信过来人的话,相信谁的话?所以佛说的一切经,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   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与经典所说的相应,这是正确的;如果与经典讲的不相应,我们自己一定要觉悟,我们错了,错了要赶快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反之,我们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意识里,不去生活,不去历练,不去挑战,只用意识去麻醉,用言谈来陶醉,每天谈空说妙,说有道空,理论上滔滔不绝,生活中捉襟见肘,交际中四面楚歌,人人敬而远之,我们大家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这种情况呢?   不反对大家通过现代科技来学习佛法,但一定要知行合一,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在烦恼欲望面前,提升自己的道心,欢喜面对,坦然应对,将自己这有限的一生,去践行佛法的慈悲喜舍,这就是圆满的修行。 缘起缘灭 洞破算命的玄机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1-31 11:07:30 浏览:1564   每一个古老文化中都有占卜、算命的历史。原始民族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但自然征兆并不常见,必须以人为的方式加以考验,占卜的方法便随之应运而生。像中国古代的龟壳占卜、蓍草占卜、铜钱占卜,国外的塔罗牌占卜等等。占卜是由外界事物的动向和变化向非人的灵体探询想要知道的事物,具有仪式性、社会性或者说宗教性。算命呢,更倾向于对于个人命运的预测。   坊间流传一个哥仨摆摊算命的故事,兄弟三人都是一个师父教出来的,个个本事高强,在当地小有名气。他们每天在一面破旧的小土墙下的阴凉处支个卦摊给来往的行人算命。有一天下午老三说,明天有地震,那堵墙会被震塌,我就不出来了。老三的话很快就传出去了,众人听了,将信将疑。第二天老三果然呆在家里没有出门,老大老二照样在小土墙下摆摊算命,一上午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众人议论说,老三这回子可没有算准。老二接过话茬说,今天是有地震,但是下午申时才地震,我吃过午饭,下午就不出来了。大家一听,连什么时辰地震,老二都算出来了,这事情可真够玄的。过了中午,大家吃过饭,有人看见老大照样出来在墙下摆摊,有胆大的人就跑去问老大,下午申时有没有地震?老大点点头。这个人就奇怪了,既然知道有地震,你还这个时候出来干什么,不怕墙倒下来,压着你?老大缓缓道:“这墙会震倒,但只会倒向另一面,不会砸着我,既然对我没有伤害,我出来又何妨呢?”事后,果如老大所言。   很多人听了这些故事以后都会觉得特别神奇,不知道背后的道理。其实,不管是占卜还是算命都是在大量事实经验的基础上对一般规律的总结。比如对一个事情的占卜或预测,事后应验了,就被记录下来,事后没有应验的只有极特殊的才会被记录。后世流传下来的占卜之书大多附带一部分应验的案例,没有不应验的记载。按理说,有准确的应该就有不准确的,这才符合实际规律,但往往宣扬的都是算的准的。这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认为算命值得信赖,导致很多人对算命趋之若鹜,殊不知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痴想妄想。因为既然算命是对一般规律的总结,所以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也就不可能算的百分之百准确。铁口断,神算子也只敢说自己算的八九不离十,没有哪个算命的敢说自己算的百分之百准确的。但凡是夸下海口说自己无所不知的,大都是江湖骗子。   每个人的命算不算,最后结果都一样,都难逃...... 那些叹为观止的现存古代大佛 http://www.culcn.cn//listnews.asp?id=39 发布人:yangzhubian 时间:2016-01-30 11:16:36 浏览:1912 乐山大佛 71米 唐 石刻   乐山大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古代石刻造像,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该佛位于四川乐山市郊,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荣县大佛 通高36.67米 宋 石刻荣县大佛 通高36.67米 宋 石刻   荣县大佛,坐落在四川省荣县城郊大佛山,仅次于乐山弥勒大佛,为中国第二石刻大佛。大佛开始建造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僧人淳德募修,元佑七年(1092)成。在大佛外建有大佛阁保护造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敦煌北大佛 通高35.6米 唐 石胎泥塑敦煌北大佛 通高35.6米 唐 石胎泥塑   敦煌北大佛建于武周延载二年(695),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是世界艺术瑰宝莫高窟中最大的佛像。该佛编号为96号窟,正藏于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内。该佛为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世界文化遗产。 山丹大佛 通高35米 唐 泥胎山丹大佛 通高35米 唐 泥胎   山丹大佛寺位于甘肃山丹县城西3公里处,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坐像高35米为唐代建造的全世界最大的室内泥胎坐佛。 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屏山大佛 通高32米 明 石刻屏山大佛 通高32米 明 石刻   屏山大佛又称八仙山大佛,号称世界第一立佛。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区120多公里的屏山县龙华镇郊的八仙山上,该石佛依山崖石壁雕凿而成,背南面北,站立式,高32米,肩宽10米,头长8米,耳长3.2米,发式为螺髻,着通肩大衫,袒胸束腰,神情肃穆而慈祥。1966年遭炸药包袭击,致使右眼局部残损,右手及衣袖亦有损坏,近年来重新修补一新,该像并无明确造像纪年,据推断为明代作品。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梯山大佛 通高28米 唐 石刻天梯山大佛 通高28米 唐 石刻   天梯山大佛位于甘肃省武威城南五十公里处,地处中路乡灯山村,是我国早期的石窟之一。第1......